智能移動終端和無線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使得大眾的生活與社交網絡之間更加密不可分。在大數據時代環境當中,大量的社交軟件湧現出來,但由於技術、資金等原因,大部分社交軟件未達到用戶的需求,用戶的信息安全遭受到重大危機。
早在2013年央視的3·15晚會上就有曝出,蘋果應用與安卓應用在軟件開發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用戶信息泄露問題。從古至今,信息安全問題壹直受到人們的關註,信息數據涉及日常生活中與公民生產生活相關的各種數據,其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大數據時代下,大眾的信息都依賴於計算機技術來存儲及應用,其具備巨大的信息數據,這也加大了信息泄露的幾率。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信息泄漏的壹系列原因,為大數據時代我國信息保護提供必要的建設性的完善意見,並試圖找到面對信息泄露的預防措施。大數據時代信息泄露的危害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飛速進步,計算機技術得到了普及,這極大地提高了用戶的工作效率,滿足了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多方面需求,我國國民對計算機也更加依賴。
然而計算機技術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生活上的便利,也存在著諸多的信息安全隱患,如若對此不加以重視,將會對我國國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的危害。
第壹,信息泄露危害公民的基本財產權。在日常生活中,用戶信息數據泄露現象非常普遍:用戶接收垃圾短信的現象已經司空見慣,公民時常接到推銷商品的騷擾電話,垃圾郵件鋪天蓋地,更為嚴重的是,不法分子通過使用購買的用戶信息冒名辦卡透支用戶財產,利用用戶信息進行財務詐騙等。用戶信息的泄露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影響了公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脅了其生命財產安全。
第二,信息泄露危害公民的個人聲譽。隨著大數據的普及,人們對計算機技術的依賴愈加強烈,信息泄露事件頻頻發生。2018年4月23日,新京報曝光了多家外賣平臺泄露用戶信息的違法行為。2018年6月16日,暗網上涉及195萬用戶的求職信息被叫賣。2018年12月,65000條貸款數據在P2P平臺上被明碼標價售賣。如此海量數據的泄露,給我國國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用戶信息數據被泄露之後,不法分子以用戶的名義做的所有事情全部歸於受害用戶的名下,破壞了用戶的個人聲譽。
第三,信息泄露使相關的犯罪行為變得更加容易。由於信息數據的大範圍泄露,不法分子能夠掌握被害人的詳細私人信息,他們在實施犯罪活動前,會深入了解被害人相關信息,有計劃、有目的地對被害人實施精準詐騙。而由於其掌握了被害人足夠的信息,被害人很容易相信不法分子的謊言,造成不可彌補的經濟損失。相較於經濟損失來講,最怕的是因為信息泄露而帶來的人身傷害。另外,信息數據的泄露很可能導致用戶工作情況、活動行程、財產信息等重要私人信息被外人竊取。如果這些信息落在不法分子手中,將無法預知違法分子的下壹步計劃以及目標,這對受害用戶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第四,信息泄露難以治理。信息數據具有極大的商業價值,吸引了很多不法之徒的加入,如今已經形成了壹條具有高技術水平的“黑色產業鏈”。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非法獲取信息的參與人群可以跨地域、跨行業地進行非法活動,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很多不法分子都是掌握高技術的計算機人才,這加大了政府對非法買賣信息數據行為專項打擊的難度,非法獲取信息的不良行為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更加猖獗,導致國民信息安全問題非常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