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UYI
圖文:審稿-蟹黃撈飯、制作-七
封面圖:freestocks / unsplash
正文照片,除標註外:均來自作者
2019年3月8日,我和朋友從維爾紐斯出發,壹路向北,開啟了為期 三天兩夜 的 “北歐之旅” 。
當然,這次旅行或許根本稱不上壹次實實在在的“北歐”旅行,其壹在於時間過短,只是借著獨立日放假壹天的由頭找點樂子,其二在於愛沙尼亞在地理位置上其實隸屬東歐,只是其首都塔林和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隔海相望,所以當地人都會稱自己是“北歐人”。
從維爾紐斯經拉脫維亞到、愛沙尼亞到芬蘭
如今, 整整三年飛逝而過 ,凜冬來臨,再回憶起這四天:忙裏偷閑的竊喜、說走就走的自由和關於地球很北端的記憶全部如潮水般湧來,故而作文紀念。
出行前,我和朋友提前在維爾紐斯的長途 汽車 站購買了去 愛沙尼亞首都塔林 的往返大巴票,車程約8小時30分,單人花費45.6歐元。維爾紐斯到塔林的距離是600多公裏,算起來和北京到沈陽差不多,這樣看來,四十幾歐(約330元人民幣)的往返車票可以說是非常親民了。
由於晚間出發,第壹夜的旅行我們便在睡夢中度過。大巴車途徑拉脫維亞首都裏加,除了去旅行的人們,車上還有很多往返於波海三國做生意的俄羅斯人。
拉脫維亞裏加古城
圖:Nikolay Antonov /Shutterstock
午夜時分,大巴在裏加境內的高速公路上飛馳,我偶然拍下了拉脫維亞的購物商場 “Akropole” 。這家商場在立陶宛境內被命名為: “Akropolis”, 作為兄弟國,兩個國家用不同的陰陽性詞後綴命名商場名稱的做法著實讓我和朋友笑了壹番。
高速公路邊的商場
到達塔林是當地時間早晨六點。 三月的愛沙尼亞仍然大雪紛飛 ,從氣候上看很有北歐的感覺。由於靠近芬蘭灣,城市裏有許多棲息在冰雪之上的海鷗,這是我們在據此600公裏以外的維爾紐斯從未看到過的景象。
愛沙尼亞 西面朝向波羅的海,北面芬蘭灣,東邊又接鄰楚德湖 ,我和朋友開玩笑稱,不知是不是因為四面八方的海水映照,才把塔林這座城市照得尤其清澈湛藍。與其他歐洲城市略有不同的是,這裏教堂的塔尖幾乎都是 尖錐型 ,所以也有傳聞稱“塔林”之名便源於此。因為是冬季,再加上時間尚早,這裏幾乎沒什麽人影,城市空曠又幹凈,給人很好的感覺。
尖錐型塔尖
我們順著大道行走,沒多久就看到了 塔林的 標誌性建築:聖奧拉夫教堂 。這裏是整座老城的最高點,也是這座城市的心臟所在。聖奧拉夫教堂始建於12世紀初,1500年前後,這裏曾以159米的高度和其高聳入雲的塔尖被當作人們航海的指路標。由於尖頂在此後被閃電擊中數次,經修繕,保留至今的高度 只剩下123米 ,不過即使如此,與之相比,塔林其他的建築還是相形見絀。
矚目的聖奧拉夫教堂
在前往教堂的過程中,我們從老城的邊緣地帶出發,慢慢登上高處,平視這處莊嚴的建築。在拐角處,我看到印在紅墻上的這樣壹句話: “the times we had” 。我想,如果翻譯成中文,目睹著眼前的景色,似乎“天涯***此時”尤為合適。
在拍攝教堂的過程中,墻沿上站著的海鷗紛紛移過來。這裏的天氣雖寒冷凍人,但 海鷗卻絲毫不怕人 。它們就像這座城市的小主人,壹點也不吝嗇與遊客親近的機會。
海鷗也湊過來入鏡
聖奧拉夫教堂是塔林不可錯過的壹處景觀。除了其 簡約、極具特點的哥特式外觀 ,曾幾何時,這裏還是中世紀 歐洲最高的教堂 。
傳說這座教堂的名字來自於建造它的神秘巨人奧拉夫:在修建過程中,他從高聳的塔尖失足跌下,當場死亡,而當他的身體撞擊地面時,蛇和蟾蜍從他的口中爬出,讓整件事充滿了神秘感。
後人將這壹幕用壁雕生動地描繪在附近的聖母小教堂中,成為了遊人參觀遊覽的壹處。不過,經真實的史料記載,這座教堂 實則是獻給挪威國王奧拉夫二世的禮物。
奧拉夫二世的墓碑
圖:wiki
在老城轉了壹圈後已是午時,我和朋友隨意找了處當地的餐廳用餐。有趣的是,雖然本地人標榜自己是“北歐人”,但他們的食物其實 和東歐別無二致 ,這壹點,菜單裏琳瑯滿目的土豆產品和甜菜湯便能證明。
甜菜湯
作為小眾旅行城市,這裏的酒店業尚不發達,但由於其 物價並不高 ,除去酒店,民宿也是很好的選擇。我和朋友訂購了位於市中心新城的壹處公寓。在下午入住前,房東熱情地出門迎接我們,更是讓人感受到了不同於這裏氣候的溫度。
我們居住的民宿
由於此次旅行本就是忙裏偷閑的周末小遊,所以我和朋友並沒有將旅途安排得滿滿當當。在塔林轉悠了壹天之後,我們便前往碼頭購買了前往 赫爾辛基 的船票。
我的船票
在愛沙尼亞常駐的朋友告訴我,從塔林到赫爾辛基的旅程在這裏 非常熱門 。壹方面是愛沙尼亞的酒因稅收原因要比赫爾辛基便宜壹半還多,所以在寒冷的冬季,有很多芬蘭人每周往返於兩國之間買酒飲用;另壹方面,很多塔林人會選擇在赫爾辛基工作,因為北歐的工資收入比愛沙尼亞高很多,所以也需靠輪渡往返。
橫穿芬蘭灣,由塔林至赫爾辛基的旅途 只需壹個半小時 便可到達。船上也有很多 娛樂 設施:棋牌室、ktv、酒吧....因此,得益於發達的海運業,饒是日常往返也並沒有很辛苦。
輪渡碼頭
抵達赫爾辛基,我們對這裏的第壹印象便是 濃濃的性冷淡風和現代化 。與隔海相望的東歐相比,這裏更為新潮,而赫爾辛基又只是登陸北歐大陸的首站,深入其中還可以看到更為廣闊的自然風貌,但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在赫爾辛基停留的時間只有壹天,所以如何遊覽就成為了首位重要的事。
到達後,我們便首先前往了 奇亞斯瑪當代藝術博物館 。這裏是赫爾辛基最有名的藝術地標之壹,隸屬芬蘭國家美術館,開幕於1998年5月。
奇亞斯瑪當代藝術博物館
圖:Zabotnova Inna /Shutterstock
圖:lindasky76 /Shutterstock
博物館的藝術風格其實和我們刻板印象中的北歐風十分貼合,雖不懂藝術,但是從室內裝潢和光影效果中就可以看出其 設計的簡約之美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博物館的中間層展廳,我們看到了壹座高達 將近兩米的裸體模特 ,很多大人帶著孩子在此進行臨摹,十分有趣。
展廳裏很多孩子在臨摹學習
走出博物館,我們順著導航的路線徒步去往 西貝柳斯公園。 其實這裏只是個適合拍照的地方,但是因其周邊全是自然景觀,又緊挨著壹池不知名的湖水,在冬日的襯托下,便更加孤單寂寥起來,有種 “慘喪美” 。銀色的雕塑樹立在雪地之上,來來往往也沒什麽人,於是顯得更加冷清。
淒冷的雕塑
值得壹提的是,在短暫的溜達之後,我們在周圍的樹林裏發現了壹幢小木屋,這裏 似乎是當地人喝下午茶、聊天的根據地 。室外有人烤火,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語言,但壹切平靜而祥和。經過壹上午寒天凍地的洗禮後,壹杯咖啡和壹塊蛋糕讓整趟旅行變得回味無窮。
小木屋
屋裏的吃的
赫爾辛基著實算不上是芬蘭的旅行之地,更多歐洲人選擇到此壹日遊,為的是 以此作為首站,進行更加深度的遊玩 ,比如看極光和深入聖誕老人村什麽的。然而即便如此,赫爾辛基的城市風光也叫人流連忘返。作為標誌性地標,巖石教堂可以稱得上是獨具壹格的建築,雖然對於無信仰的人而言,參觀教堂更像是領略其建築藝術。
巖石教堂被官方命名為 聖殿廣場教堂 ,其修建於壹個巨大的巖石當中,在挖開巖石後,建築者將教堂的屋頂用玻璃鑄造,所以采光效果極好;同時,由於教堂整體結構為拱形,再加上外部結構就是巖石本身,所以這裏的收音效果也很好,常被用於舉辦音樂會。
教堂內部
圖:yegorovnick /Shutterstock
赫爾辛基不是壹座很大的城市,漫步在街上走馬觀花,很多重要的坐標便壹壹走近眼前。 議會廣場、阿黛濃藝術博物館、火車站、維京郵輪...... 這座浪漫的海濱之城典雅而莊嚴,讓人不忍離開。本想著來日更加安逸地在這裏多呆些日子,但大流感來襲,又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實現這個夢了。
郵輪
赫爾辛基參議院廣場和辛基大教堂
圖:Robson90 /Shutterstock
老港口
圖:canadastock /Shutterstock
這壹次臨時起意的旅行在結束赫爾辛基的旅程後畫上句號。後來我們原路返回塔林,坐著長途大巴返回維爾紐斯。回程路上大雪紛飛,大巴車被漫天飛雪砸得晃晃悠悠,而駛出愛沙尼亞邊境後,天氣又再度放晴,就像迎接我們回程壹般。
作為三年前印象最為深刻的壹次旅行,如今回憶,更多的情緒是感嘆那時出行的暢通和自由,即便是隨心壹想也能如願。雖然長途旅行的夙願在這兩年終難實現了,但回憶永流傳。作為壹個念舊的人,2022新年伊始,我把在 愛沙尼亞拍攝到的小海鷗 印成了月歷擺在眼前,願它們不懼風浪,繼續在藍天中快樂地翺翔。
END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環行星球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請後臺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