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陜西省城固縣升仙谷流入平壩,名智鄉水。因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發生壻鄉川唐公昉(房)升仙其婿外出未偕投入左谷水的神話傳說,故稱水。古、壻通用,水即壻水。清《會典圖》訛為清水,沿用至今。湑水源於周至縣西南太白山西側的光禿山南坡。西南流經洋縣屬域,至陜西省城固縣石槽河鄉文家壩入境。沿流吞溪會澗,南流經石槽河、盤龍、磚溪、桃源、小河口、雙溪、水硙、桔園、許家廟、原公、呂家村、寶山、五郎廟14個鄉(鎮)和城關鎮匯入漢江。
幹流長167.5公裏其中城固段100公裏。流域面積2340.2平方公裏,其中升仙谷口以上面積2143平方公裏。其在陜西省城固縣流域面積1092.2平方公裏。每年平均徑流量10.99億立方米。河道比降為3~15%。上遊寬40~50米,林木茂密,涵養水源,比降大,狹谷、碧潭相間,水流湍急。中遊寬60~80米,比降較小、多有開展的山間盆壩。下遊寬200~300米,水流平緩,河面開闊,灘心發育。升仙村處平均流量34.69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130立方米/秒(1980年7月),最小0.05立方米/秒(1979年6月16日)。湑水河水資源開發利用早,水力蘊藏量大。
湑水河主要渠堰 楊填堰 楊填堰堰頭位於湑水河東側,今寶山鄉西營村西,宋代前稱張良渠。《水經註》卷27(1990年陳橋驛點校版本)載:“湑水又東經七女冢,冢夾水。……水北有七女池,池東有明月池,(位於寶山東,見《重刻漢中府誌》),狀如偃月,皆相通註,謂之張良渠,蓋良所築也”。湑水過鬥山折向南流(偏東),到今呂村東折向東流(偏南),至寶山折向南流(偏東)。上文“水北有七女池”的“水北”,即今湑水北丁家村至寶山段,正是後來楊填堰的西段。漢高祖元年(前206),漢王曾屯兵本縣今漢王城壹帶。按《史記》留侯傳,張良並未到過城固。但在漢高祖駐軍本縣時,組織這壹帶群眾開發水土資源。七女池壹線,在新石器時期即有先民群居村落(淡家嘴遺址),後來人們築塘蓄水灌田,漢初為擴大灌溉面積,進壹步整修七女池,引湑水入池,使七池相註。人們為紀念漢初開發農業的君臣,以其名命名城、渠、臺等,則是可能的事。《重刻漢中府誌》亦載:“楊填堰……截湑水中流,壘石為堰,相傳亦酂侯(簫何)、平陽侯(曹參)所創”。 南宋隆興元年(1163)至乾道元年(1165),“知洋州,開國侯楊從儀大加修浚”(《重刻漢中府誌》),由此改名楊填堰。這次修浚工程較大,楊從儀自賦詩:“拆屋變成河,恩多怨亦多,當知千載後,恩怨俱消磨”“其渠繞寶山,下直達洋縣”(見乾道五年(1169)《楊從儀墓誌銘》)。渠分三、七。三分屬城固,轄六地,即丁村、寶山、留村、上蘇村、下蘇村、柳夾寨;七分屬洋縣,轄八地(略)。堰屬壹處,管分兩局。“所謂三、七者,是以攤工之比例,田畝多寡而別之也”。 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城固知縣高登明、洋縣知縣張書紳***同議決,仿五門堰作法“敞其門為五洞,傍其岸為二堤。水漲則用木閘以洫泛濫,水消則去木閘以通安流”。這是繼南宋楊從儀之後的壹次大改建,當時灌城固田七千畝,洋縣田壹萬八千畝。 清嘉慶九年(1804),城固縣丁龍章,洋縣張重華重修堰閘,增築堤坎,並植樹以固堤基。嘉慶十五年(1810),河水屢漲,堰淤百余丈,渠毀壹百壹十丈。漢中知府嚴如熤勘察,於嘉慶十六年(1811)動工修建,於西營村沿河買地重開渠道,南岸(臨河面)用河光石、桐油、石灰修築,又用竹籠裝石順砌,並修五洞,長六丈四尺。城固灌田1498畝,洋縣灌田10840畝(《重刻漢中府誌》)(按城三洋七,城固灌田數顯然有誤,按三應為4645——編者)。道光七年(1827),重修鵝兒堰。 楊填堰自古即由城、洋兩縣各設堰局分管,歲修所用石、竹、木、工均按三七分派,“工頭、工人都是世襲制,又是包工制,壹天能做半天工。搖樁拆籠,企圖燒柴,拆舊換新,惟圖得錢”。因用人不當,督工不嚴,以致“堰愈修而愈爛,渠愈挑而愈塞,款(水費)愈納而難納”。每年修渠築堰,防洪搶險卻不肯按例行夫。缺水時,上遊霸水,下遊幹旱,或私開洞口,暗行盜放,爭水糾紛不斷發生。光緒二十八年(1902),“大水發,堰崩潰”,修復後改五洞為三洞進水,仍因陋就簡,“以石裝籠,以樁穩籠,以籠擋水”。 民國元年(1912),“籠廈傾倒,工房破裂”。民國4年(1915)“西補籠廈,南修工房,改造二門”。民國6年(1917)創修樂樓。民國8年(1919)按畝攤錢,計田出夫,鞏固堤岸,疏通渠道。民國9年(1920),堰有水利局、總領、首事、管帳、堰差、工役等壹大批人事設置,多是拿錢不辦事。20公裏的幹渠深淺不壹,寬窄不同。上遊三分堰有水返河,而下遊七分堰無水插秧。每遇放水,不是洞壞、就是渠決。民國37年(1948),楊填堰灌區全部納入湑惠渠供水,因灌溉面積連年擴大,水量不足,水稻普遍減產。 1950年灌區選派代表,要求成立楊填堰水利委員會,灌城固田6282畝。1952年,洋縣群眾要求按古制加入楊填堰,經兩縣協商並征得湑惠渠管理局同意,將洋縣馬暢以西3183畝水田退回楊填堰灌溉,自古“城三洋七”的灌溉比例變為“城七洋三”。同年整修堰壩,並在鵝兒堰修建跌水及排洪道,並將幹渠深挖0.3~1.0米,保證1953年插秧供水。1955年,兩縣攤工將11公裏幹渠裁彎取直為9.6公裏,在渠尾開退水渠,將尾水退入漢江。城固攤工3.9萬個,除受益區負擔外,並動員兩個非受益區支援,從此,灌區面貌改變。1959年,楊填堰改為管理站,隸屬桔園區水利聯合委員會。1960年,固定鬥口,建洞設閘,以控制水量,鬥渠裁彎取直。1962年,洪水毀壞堰壩50米,及時修補。1962~1965年,灌區改善配套,裁彎取直4條鬥渠,增修2條退水渠;建鵝兒堰節制閘,配修鬥渠建築設施,渠系暢通,3000畝壹熟田變為兩熟田。1967年,將竹籠堰壩改建成木框架裝片石,即“羊圈”結構。1972~1974年,國家投資6萬元,建成丁村、蘇村、柳夾寨三處抽水站,配310千瓦動力以備抗旱。同時建成大幹溝、老虎溝兩座蓄水庫,儲水110萬立方米。1975年,灌區搞條田化,消滅串灌,並在本縣灌區打機井28眼,以備抗旱。1977年,連續三年改建堰壩,建成110米長的漿砌片石堰壩。1980年被洪水沖毀70米。1981年,又遭大洪襲擊,新舊堰壩全毀。當年冬動工重建,改用鋼筋籠裝石,鉛絲網護面,壩長400米,與幹渠成75度斜交。堰渠修復工程2年完成。 石刻楊填堰灌溉渠系圖 1987~1990年,堰壩連續四年遭水毀,投資11.5萬元,投勞11.3萬個修復。到1990年,工程穩固,配套完善,幹渠過水能力達3.55立方米/秒。全灌區有鬥渠16條,本縣13條,灌溉6751畝,洋縣灌溉2586畝。 五門堰 五門堰堰頭在今許家廟鎮街東南,湑水河西岸。宋紹興年前叫唐公。創於何時,無確切記載。清嘉慶十年(1805)《唐公車按畝攤錢的批復》載:“唐公始於漢朝,疏小渠以灌田,流鼻底(鬥山)而歸河(湑水河)”。清道光三年(1823)《唐公車水利碑》載:“五門之渠實起漢矣,相傳以來,渠口丈八。”唐公即唐公房(昉)。據東漢靈帝時所立“仙人唐公昉碑”載:“唐公房新莽①居攝二年(公元7年)為郡吏,遇真人,舉家升仙。”唐公房升仙雖為神話傳說,以“唐公”命名,後世稱“始於漢朝”是可信的。 南宋紹興年前,上***有筒車九輪,、車灌溉今許家廟鎮的萬家營、竹園、後灣、新馬院壹帶土地。宋《妙嚴院碑記》稱“稻畦千頃、煙火萬家”,指的就是唐公車灌溉區。但因當時湑水河直抵鬥山腳下,山皆為石,唐公水不得過鬥山,故流鬥山而歸河。 約在南宋紹興初年(1131~1136),灌區百姓“相鬥峰(山)形勢”,在鬥山北“搭木槽渡引”,水始下流鬥山南,灌田3000畝。在唐公堰頭“橫溝五門,用保是堤”,由此唐公改稱五門堰。 後在鬥山所搭木槽漸形成“刳木為槽,集本石”(見《五門堰石峽記》)而過。木槽由壹個發展成多個,流量增加,鬥山南灌溉面積逐漸擴大。到元至正年前,五門堰“灌田40840余畝,動磨70”(元代賈申立《五門堰碑記》)。由於堰過鬥山刳木為渠,每年春修耗費大量竹木、人力。夏秋略有暴雨、霖雨,湑水漲發,常漂走木渠,稻乃薄收。元至正七年(1347)八月“無故崩潰”。縣尹蒲庸力排眾議,命堰長“董工役、召冶匠、鍛器具、率磨夫(石匠)百余以役其事”。“焚之以火,淬之以水”,石“皆自暴烈而崩。乃以所取之石,仍塞舊渠”,如此反復進行。至正八年(1348),修成長18丈、寬1丈1尺、“深四仞”的石渠,改善五門堰鬥山南灌區的灌溉條件(以上引文見元賈申立《五門堰碑記》)。 但因鬥山石渠狹小,年久逐漸圮毀,流量減小,遇旱,鬥山南灌區“皆焦土矣”。明弘治五年(1492),漢中府推官郝晟任本縣知縣,領導1000余名夫、匠,仍以火燒水淬法修築五門堰石渠(峽),渠寬四丈,深二丈,流量增大,並延長下流渠系六、七裏,使五門堰“渠水蕩蕩於田畝,高下無不沾足,而所為五萬畝者,無遺利矣”(明郭豈《開五門堰石峽記 》)。當時五門堰幹渠繞鬥山,沿呂村鄉丘陵坡地東沿至曹家村、鄭家塝,再沿丘陵坡地南沿西行經鴛鴦橋、王家橋(北)、高家村至龍頭寺西,折向南行直到沙河營。灌溉面積囊括今漢白公路北、湑水河西的壹、二級階地。由於渠系長,灌溉面積大,水量不足,五門堰灌區對旱地改水田有嚴格限制,不得隨意擴大,並且形成壹整套獨特的耕作制度。 明萬歷四年(1576),知縣喬起鳳,領導群眾在渠首五洞壘石坎,以“建悠久之基”;下流修為活堰(即修退水閘,時稱下龍門),以泄洪濤之勢;石峽用石固堤,以彌沖決之患。堰首西創立禹稷廟3間,官房20余間,創修各洞水口,計水均田(見黃九成《重修五門堰記》)。萬歷二十三年(1595),知縣高登明捐俸金將各洞水口之木卷改用石料,照喬起鳳舊規修砌。 清康熙十壹年(1672),嘉慶八年(1803),嘉慶十壹年和十二年(1806和1807),對五門堰多次修浚。嘉慶十五年(1810),清查五門堰36***灌田41030.54畝(《清查五門堰田畝碑記》)。 道光五年(1825),全堰灌田33997畝(《五門堰清查田畝公碑記》)。道光六年(1826),堤坎兩次被水沖決。道光十七年(1837),渠首二洞被水沖壞,第三洞只留半邊,碼頭渠坎亦被沖斷成壕。於是“重新下底,相形而作,加工加料,從實堅修”(《重修五洞添設廟宇碑記》)。道光二十壹年(1841),遇暴雨,沙土並下,河勢日高,並壅洞口,漫阻渠道,於是將原設的退水閘(即小龍門)改建成退水沖沙閘。“舊只壹門,今易為三;舊闊丈八,今闊二丈四尺;舊深六尺,今更深二尺五寸;舊架木橋,今改為石。落成後洞渠無阻,波流逕達”(《重修小龍門碑記》)。 同治二年(1863),兵燹與洪水毀渠,“堰拔其根,田疇失利”。同治七至九年(1868~1870)“堰凡三圮”。知縣周曜東領導群眾修建,“於渠則劈盤石為內坊,編籠實小石為外坊,且設水碼以殺水射坊之勢。於堰側增置卷底以磊石,伐檀為樁下之泥沙之中,……”。同治十壹年(1872)修復完竣(《重修五門堰並官渠坎記》)。 光緒七至十二年(1881~1886),東流夾槽及官渠坎,經常有沖決之患,年派水費修復,每畝攤錢六百文。田畝日減,全堰“***灌34128.74畝田”。 民國10年(1921),堰堤塌潰。探討原因,“知水洞底石太高,根底不固”,遂將五洞底下低0.5米。“恐水驟增,洪濤四溢,復於龍門左側增壹倒龍門(即側堰),以堵水勢”。民國12年(1923),重修倒龍門,加深基礎,重修五洞進口平臺,續修西河坎。 民國22年(1933),自春至夏,水常盈堤。6月中旬,“驚浪奔濤超洞梁而過之,摧毀渠坎數十丈,而二洞全部塌陷”。時正值用水關鍵時刻,駐軍趙壽山司令差李維民營長率兵搶修壹條急堰(臨時渠)進水。7月中旬,“水又大漲,老堰、急堰皆從東崩開,而洞旁驟平”。乃抓緊修復渠首,外坎基礎下墊三層竹籠,長五十余丈。這次修復,廢棄渠首倒龍門。秋後動工恢復,“浚深洞底,較前低六尺余寸。洞底滿鋪石條,洞側平砌石條,中用石灰桐油和泥築頑石,層累而上”,次年4月竣工。 五洞底經民國時期兩次翻修,***下低3米左右。民國24年(1935)秋,攔河堰木卷和竹籠又被大水掃盡,同年修復。當時“五門堰灌田之多(50000畝),工程之大,管理之周密,為陜南各縣之冠”(《建設周報》楊炳堃《漢中南褒城洋等縣水利調查報告》)。 民國37年(1948)5月湑惠渠建成,通水灌田。從此五門堰灌區並為湑惠渠灌區。後因湑惠渠灌溉面積逐年擴大,水量不足,為挖掘水源,充分利用河道滲水,群眾聯名申請恢復五門堰。 1952年3月,縣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五門堰水利修建委員會,由五郎廟、杜家槽、呂家村、馬家店四鄉群眾集資2345.85元(折新幣),於1952年5月修復舊堰,從湑惠渠灌區中撥回水田5300畝歸五門堰灌溉。1953年縣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五門堰水利委員會。1954年加固堰頭。1958年五門堰水利委員會改為管理站,隸屬龍頭區水利聯合委員會領導至今。 1960~1962年,每年洪水將竹籠堰壩沖決,隨壞隨修。1963~1966年,灌區全面改善配套灌溉設施,將11.9公裏古幹渠裁彎取直為8.9公裏,將鬥山石渠改建成兩段明涵,長284米,八條古洞湃、22公裏渠道合並修成三條鬥渠和壹條副鬥渠,總長18公裏,並配修分水、排洪等各類建築物110處。改善後,幹渠過流2.5立方米/秒,灌區水田擴大到7126畝。 堰壩修建沿襲傳統工程技術、年年修補。河床逐年下切,堰頭越築越高,易遭水毀。1963年用樁基固定堰頭。1968年改建渠首結構,簡陋竹籠裝石壩改為漿砌片石,將堰壩背坡放緩,堰壩基礎打樁置籠以適應沈陷,壩長374米。工程分期修建,1976年結束。灌溉面積9300畝。 1980年7月,湑水洪峰達3130立方米/秒,沖決堰壩15米。1981年7~8月,洪峰數起數落,達2640立方米/秒,堰壩又遭破壞。國家補助1.5萬元,用鋼筋編籠加固堰壩。上遊西壩河堤決口314米,使主流改道,渠口幹涸,國家補助4.3萬元予以修復。1983年,洪水又決壩72米,國家補助4.2萬元,用鋼筋籠裝石修復。至此堰壩比較穩固、灌溉配套完善,灌水田達7350畝,水澆地1950畝。 從1965年灌區改善起,到1985年完成堰壩改建止,20年內***作土石方8.29萬立方米,其中砌石8840立方米,***投工32.3萬個;投資33.55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3.55萬元。 1986年,國家補助0.6萬元,群眾集資0.75萬元,修建渠首退水閘(龍門)及公路橋。1987~1990年,國家補助16.3萬元,群眾集資5.3萬元,投勞8.5萬個,加固堰壩,襯砌渠坎4.3公裏,鬥渠3條;襯砌幹渠1公裏。 1984年,五門堰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城固縣五門堰文物管理所,國家撥款2萬元,按古樣修葺觀音閣等建築,堰首禹稷殿、太白樓等建築均仿古刷新,使五門堰這壹重要水利工程成為旅遊景點。 百丈堰 百丈堰堰頭位於慶山南湑水河東側,堰壩橫截湑水,長約百丈,故名百丈堰。該堰灌溉原公鎮壹帶水田,堰尾直抵楊填堰灌區。百丈堰創於何時,無確切記載。清鹹豐元年(1851)重修伍公(伍子胥)廟,內有漢高祖劉邦塑像。不論古代這裏的渠堰是否叫百丈堰,而這裏開發水利資源修渠灌田確是很早的。正由於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早,這壹帶和湑水河西的唐公灌區,在晉代已成為本縣最繁富的地區,故北魏正始年方遷縣治於此區域。至明代,百丈堰、楊填堰灌區的原公、留村,“二鄉之間,人物秀麗,土壤沃衍,賦稅力役,甲於壹邑”(《寶山寺碑文》)。而百丈堰(灌原公)錢糧“較他堰獨重”(《百丈堰高公碑文》)。根據這些記述,講“百丈堰(應為百丈堰灌區的渠堰)相傳創於漢初”是較為可信的。 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知縣高登明詳察百丈堰“通塞之故”“自捐奉數十金”修建“橋溝三洞。每洞寬四尺許,仍於兩岸築堤數十丈,遇暴水則用板閘洞口,庶洪流可禦,而渠道無復沖淤之患”。民賴其利,取名“高公橋”(《百丈堰高公碑記》)。 清康熙年間百丈堰灌田3720畝,乾隆年間灌田4700多畝,後被暴水沖崩,嘉慶十八年(1813)灌田3700畝。民國16年(1927),灌田3500余畝。“堰工以頑石鋪底,以木卷實石,堰身用竹籠橫豎鋪砌,上遊用稻草及沙土培成1比6坡比,下遊1比5坡比,頂寬3米,近引水口處留6米洪門壹孔,較堰頂低1.5米,引水口為潛水孔三洞,洪水期加閘”(民國時期《城固水利誌》)。 民國37年(1948),灌區被湑惠渠取代,工程隨之廢棄,高公橋、伍公廟等毀。 高堰 高堰堰頭位於湑水深北溝口,堆石築堰。從湑水西岸引水,行800余米分水灌田。堰創於何時已無考。明萬歷三年(1575)知縣喬起鳳,萬歷二十七年(1599)高登明先後重修(黃九成《重修六堰記》)。該堰引水量大,明、清時期灌田1800畝。民國11~18年(1922~1929),接收五門堰車田及萬家營觀壩村新造田,灌田擴大至2000余畝。堰壩由塊石堆築,湑水漲泛,首當其沖。沿渠沖溝密串,渠坎不固。民國37年(1948),灌區納入湑惠渠供水,堰渠即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