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廚神分別為彭祖、詹王、易牙及伊尹,廚神首推伊尹。
1、彭祖
關於彭祖的介紹,既有養生也有長壽之說,但除此之外,他在烹飪領域也有獨到的技術,這才是他被稱為烹飪鼻祖的來歷。彭祖,姓錢名鏗,是黃帝的第八代孫。彭祖為長壽之神,相傳他曾隱居武夷山幔亭峰下,茹芝飲瀑,遁跡養生,壽至百年。其有二子,壹名彭武,二名彭夷,來此山定居,故此山便命名為武夷山。他們給武夷山留下許多寶貴的保健餐飲與美食養生的財富。
彭祖因善調制味道鮮美雉羹,治好堯帝厭食癥,而受封於大彭(今江蘇省徐州市)。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寫道:“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漢代楚辭專家王逸註曰:“彭鏗,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堯,帝堯美而饗食之也。”宋代洪興祖補註曰:“彭祖姓錢名鏗,帝顓頊玄孫,善養氣,能調鼎,進雉羹於堯,封於彭城”。
2、易牙
有史料記載易牙給齊桓公做飯,壹次桓公對易牙說:“寡人嘗遍天下美味,唯獨未食人肉,倒為憾事”,桓公此言本是無心的戲言,而易牙卻把這話牢記在心,想博得桓公的歡心。於是將自己4歲兒子做成了羹,獻給了齊桓公品嘗,齊桓公覺得鮮美無比,遂問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著說是自己兒子的肉。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沒有人性,以此來說,易牙更難成為中華廚祖。
3、伊尹
伊尹是歷史上第壹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他“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國烹飪界尊為“烹調之聖”、“烹飪始祖”和“廚聖”。
伊尹由廚入宰的經歷,從史料記述中可知,伊尹先是當過奴隸的,幼年的時候寄養於庖人之家,得以學習烹飪之術,長大以後成為精通烹飪的大師。並由烹飪而通治國之道,說湯以至味,成為商湯心目中的智者賢者,被任用為相,影響較大。以伊尹來比喻技藝高超的廚師的詞語也不少。“伊尹煎熬”(枚乘《七發》),“伊公調和”(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負鼎”(《史記》),“伊尹善割烹”(《漢書》)等。
在中國幾千年烹飪技術發展長河中,曾經出現了許多的技藝高超的名人,如帝堯時代傳說中的彭鏗、周朝的太公呂望,春秋時代的易牙等。這些人都各有專長,而且在烹飪技術的發展中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伊尹在烹調技術及其烹飪理論等方面獨樹壹幟。廚藝,只是伊尹眾多本領中的壹種。伊尹是中國烹飪之聖。如今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地中國烹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為中國的“廚聖”、“烹調之聖”。
擴展資料:
伊尹還是史上最有名廚神宰相,是有史書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的第壹位賢相,他輔佐商湯,滅掉夏朝,結束了夏桀的殘暴統治。在他的努力下,商朝前期國家機器、政治制度臻於完善,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發展,社會也比較穩定。伊尹還是我國中藥史上偉大的藥劑學家,同時也是民間的廚神。他死後葬於南亳(現商丘市虞城縣境內),距今已有約3600年的歷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