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
作者馬致遠
朝代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白話翻譯:
天色黃昏,壹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壹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淒寒的夜色裏,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創作背景:
《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壹首小令。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壹直未能得誌。他幾乎壹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誌,困窘潦倒。於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擴展資料:
《天凈沙·秋思》壹***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壹“秋”字,但卻描繪出壹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淒苦的心境。這首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1、以景托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壹種淒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壹個重要範疇,它的本質特征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壹。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姜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
2、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
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壹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沈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3、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壹由遊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並不新穎。其中“古道”壹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裏》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壹曲《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壹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壹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壹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