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莫賀延磧的歷史記載

莫賀延磧的歷史記載

據記載,此地“長八百裏,古曰沙河,目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自然環境極其惡劣。在這裏,玄奘遭遇了西行途中最為險惡的考驗,靠著信仰與毅力方才穿越此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華書局2000年,第17頁)謂:“夜則妖魑舉火,燦若繁星;晝則劣風擁沙,散如時雨。”

莫賀延磧,在伊州(今新疆哈密)東南,為玉門關外的長磧。

莫賀延磧,在伊州(今新疆哈密)東南,為玉門關外的長磧。

莫賀延磧,又稱八百裏瀚海,也就是位於今天哈密與安西之間著名的噶順戈壁。是新疆東部和河西走廊西端連接帶上戈壁分布最集中 、類型最復雜的地方。

這壹帶氣候極端幹旱,年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下,是幹燥剝蝕最強的高原區域,幾乎所有的地面寸草不生。

還由於接近安西,受安西的大風影響,這裏四季大風呼嘯。加上庫木塔格沙壟和雅丹廣為分布,更增添了百變氣息。

“四夜五日無壹滴(水)沾喉,口腹幹焦,幾將殞絕”。橫亙於伊吾和瓜州之間的八百裏莫賀延磧流沙,讓任何人回憶都會是壹場惡夢。

九死壹生度過這條艱險的流沙河後,唐玄奘回味莫賀延磧時還心有余悸:“莫賀延磧長八百裏,古曰沙河。(《西遊記》把之搞成了洶湧澎湃的流沙河,沙和尚在這裏等待玄奘的故事。)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伏無水草顧影唯壹。四夜五日口腹幹焦幾將殞絕。四顧茫然,夜則妖魅舉火,燦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若時雨。”無獨有偶,十九世紀著名探險學家、文化大盜普爾熱瓦爾斯基路經莫賀延磧也是心驚肉跳,驗證了玄奘的感受。

這是1879年的壹天,他在日記中寫道:“大磧直徑110公裏,海拔1600米,為波狀平原,到處是高臺,像塔壹樣的黃土懸崖,土壤摻著沙礫的卵石覆蓋著,戈壁中既沒有植物,也沒有動物,甚至連蜥蜴和昆蟲也沒有,白天地面灼熱,籠罩著壹層像充滿煙霧的渾濁空氣,壹路上到處可以看見騾馬和駱駝的骨頭,呈現出壹片十分可怕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