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中國的軍事史上,戰爭有哪幾個時期?

中國的軍事史上,戰爭有哪幾個時期?

壹:人和向謀略轉變期(夏、商、西周早期)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1世紀,中國為奴隸社會時期

2,戰爭的主要特點是:兵器以木器,石器為主,作戰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隊形進行集團肉搏正面沖殺。只是到了商代以後才逐漸以車兵為主,作戰中形成了以車兵為核心的方陣隊形,產生了壹些萌芽的軍事思想。

3,軍事思想:壹是把軍事視為對內統治的特殊手段。由於當時所受外部侵略少,軍隊主要承擔了治理諸侯和鎮壓奴隸反抗的任務。二是以“禮”和“刑”為治軍的基礎。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為主的戰爭觀。戰例有春秋戰國宋楚兩國的泓水交戰。此時軍事謀略上升到壹定高度有姜子牙的《陰符》

二:集中爆發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10世紀---公元前3世紀末,它是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

2戰爭特點:這壹時期,戰爭的變化和發展比較明顯,壹是從戰爭形態來看,爭霸戰爭,兼並戰爭非常激烈,頻繁,大約有600多次,用兵數量也逐漸增多了,由幾千人發展到幾十萬人;戰爭的時間也長了,以前的戰爭,壹戰就解決問題,到後來有打幾個月的甚至經年不息。二是從軍事技術來看,鐵兵器的制造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軍事築城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國家築了方城,長城;攻守的器械也開始增多,如雲梯的使用。

3,軍事思想:壹是形成比較完整的戰爭觀,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國所接受;二是總接出了壹些戰爭的指導原則,如“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等;三是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外交鬥爭同時或交互進行。如晉,楚城濮之戰,在壹定程度上就反映了這壹思想。

這壹時期產生了壹些有名的軍事專著。被封建社會壹直視為兵學經典的〈武學七書〉中,就有5部產生在這個時期,其中包括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影響最大的軍事理論的奠基作〈孫子〉

代表作:〈孫子〉 〈吳子〉 〈孫臏兵法〉,〈司馬法〉 〈尉繚子〉,〈六韜〉等

三,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1世紀

我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諸王朝,是封建社會發展的上升階段。

2,戰爭特點:秦朝統壹天下後,進入了以鐵兵器為主的時代,騎兵成為戰爭力量的主角,出現了新的軍種---舟師水軍。

3,軍事思想:壹是戰略思想趨向完善,成熟,諸葛亮的〈隆中對〉成為當時的決策楷模。二是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鬥爭經驗的兵書,特點是通過戰例來說明問題。如〈李衛公問對〉

四,元到清 擴張思和時期

1,時間:大約從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國經歷了宋元明清(前期),這是封建社會會的後期,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體系的重要時期。

2。戰爭特點:火器逐漸普遍使用,戰爭進入了冷熱兵器時代

3,軍事思想:壹是武學開始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並確立了兵書的正統地位;二是兵書數量繁多,門類齊全,***1815種,占古代兵書總數的3/4以上;三是兵書概括性強,自成體系,宋仁宗將〈武經七書〉列為武學必讀之書。使散亂的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體系,自成壹家。 方面出現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消極防禦作戰思想;另壹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了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如明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茅元儀編纂的軍事百科全書性的著作《武備誌》。但由於清代作戰方式仍偏重騎兵作戰方式,對火兵器沒有予以充分的創新和發展,作戰能力孱弱,無法與西方的船堅炮利相抗衡。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了近代軍事思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