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芮城的永樂宮是壹座道教宮觀,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宮址原在芮城西向20公裏的永樂鎮上,這裏據(道藏)中有關典籍和宮內碑文記載,是道教八仙之壹呂洞賓的誕生地。呂氏死後,鄉人將他的故居改為呂公祠。金末,呂洞賓的故事越傳越遠,奉祀的人逐漸增多,祠堂便擴充成道觀,後在蒙古太宗三年(1231)被火燒毀。現在的永樂宮是元代修成的。當時全真教領袖邱處機很受朝廷寵信,這壹教派又奉呂洞賓為祖師,於是皇帝下令把觀升級為宮。並派河東南北兩路道教提點潘德沖主持營建此宮,用十五年時間,於中統三年(1262)完成主體建築,到至正十八年(1358)才完成壁畫,施工期前後110多年,幾乎與元朝***始終。明清雖小有修葺,但基本上保存了元代的原貌。解放後,因永樂宮舊址在三門峽水利工程淹沒區內,於是從1959年開始,化了七年功夫,將全部建築和壁畫遷到新址復原保存。
永樂宮內主體建築***五座,除宮門為清代所建以外,其他均為元建,有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四座大殿,各殿都有精美的壁畫,總面積達960平方米,題材豐富,筆法高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傑作。永樂宮主殿為三清殿,又名無極殿,原來供奉三清的神像。三清是道教名詞。道教認為天上有最高的三種仙境,叫王清、上清、太清。其中居住三位最高天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太上老君。道教中又有壹氣化三清之說,這裏的三清則是指元始天尊的化身。三清殿雄偉壯麗,臺基高大,前檐裝舸扇,四壁無窗。殿內用減柱法,空間寬闊。壁畫布滿四壁和神龕內外,畫面高4.26米,全長94.68米,全部面積計403.3平方米,像壹條巨大的彩帶,環繞整個大殿。作者是洛陽馬君祥父子等人,繪於元泰定二年(1325)。全殿只是壹幅畫,名為《朝元仙杖圖》,即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圖像。中心是八個主神,帝後裝束,四周圍繞二百九十多個值日神,有帝君、仙伯、真人、天丁、力士、星宿、金童、玉女等。排成前後四層,形成長長的行列。主像稍大,有三米以上,朝拜者兩米多。人物神情各異,有的註視,有的對語,有的沈思,有的傾聽。如此眾多而巨大的神像組織在統壹的構圖中,整齊而不呆板,繁復而不雜亂,畫面強調照應,又適當註意變化,使動態壹致、傾向壹致、服飾大致相似的人群,通過微小的轉側和顧盼,得到相互之間的呼應。畫中線條嚴謹,簡練,流暢,有的線長達數米。神像的面部表情能用各種不同的線來表現,眉眼特別有神,皺眉肌的變化,以及眼與其他各部的關系處理得準確巧妙,使同樣嚴肅的面孔上顯示出各自不同的個性。此外,畫面色彩單純明朗,用重彩勾填法,設色多以石青石綠為主,道具背景富有裝飾性。衣冠和寶蓋部分,大量運用瀝粉貼金,使色調既燦爛又沈厚,畫面更顯得主次分明。《朝元仙杖圖》氣魄宏偉,人物生動,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白描技法的高度水平。
純陽殿又名混成殿、呂祖殿,因呂洞賓道號純陽子而命名。這座殿與三清殿壹樣,天花藻井極其工巧,殿內十分寬敞。四壁和扇面墻上布滿壁畫,采用連環畫的形式,畫呂洞賓從降生到成仙度人的壹生故事,***五十二幅,民間色彩濃厚。壁畫總名《純陽帝君仙遊顯化圖》。構圖嚴謹,連貫又很自然。每個故事情節之間用山水、雲霧、樹石等自然景色隔連。畫上展示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風貌,有亭臺樓閣,酒肆茶館,園林別墅。人物有大官、商人、平民、農夫、乞丐、學士等。還畫出各種服飾裝束,器皿設施。扇面墻的背面,畫著鐘離權度化呂洞賓的場面,畫面開闊,景色秀麗,有山有水。師徒側身對坐,鐘離權正侃侃而談,呂洞賓則低頭沈思,師徒的形態活現在壁間。這壹殿壁畫作者是朱好古門人張道禮等人,完成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
重陽殿又名七真殿。殿內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和七真人。七真人又稱北七真,他們分別又開創了全真教七個道派,如馬鈺號丹陽子,創遇仙派;譚處端號長真,創南無派;劉處玄號長生,創隨山派;邱處機號長春子,創龍門派;王處壹號玉陽,創崗山派;郝大通號太古,創華山派;孫不二創清凈派。這座殿裏的壁畫主要是關於王重陽的神話傳說,也是用連環畫形式繪成,從他降生到度化七真人成道***四十九幅,每幅都有榜題。扇面墻背面是諸神朝拜三清的圖像。主像在上,諸神持憲恭賀,侍女分立兩側,面龐豐潤,衣帶飄揚,藝術價值很高。
龍虎殿又稱無極門,是原永樂宮的大門。殿內也有壁畫,畫有神茶郁壘(讀如伸舒郁律)。這是兩個門神,古書上說: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樹,皤屈三千裏,矮枝的東北有座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神茶和郁壘二神守門,主管查閱眾鬼。遇到惡鬼、壞鬼,便用葦繩捆起餵老虎。所以每年歲終時,常常畫神茶郁壘並掛葦繩在門上,用來驅鬼。龍虎殿內還畫有神將、神吏、城隍、土地等。城隍傳說是由古代臘祭八神中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來,最早見於記載的是蕪湖城隍,建於三國吳時。唐宋後奉祀城隍遍及各地,是道教鬼神系統中守護城池的神。這些神像畫得威風凜凜,怒目圓睜,也很有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