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為什麽是《拿來主義》而不是《送去主義》呢?

為什麽是《拿來主義》而不是《送去主義》呢?

1、“拿來主義”:謂吸收外來事物的長處為我所用。

中國現代史上政治極為黑暗、鬥爭極為復雜。1931年“九壹八”事件發生後,日本帝國主義加深了對我國的侵略,而當時中央政府卻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圍剿”紅軍的反革命軍事行動。當時的中央政府“扭曲”拿來主義之義:

他們在文化上實行專制統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讀經”和“新生活運動”。“尊孔讀經”和“新生活運動”核心就是宣揚封建道德。

日本帝國主義為達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樂土”,說建立“東亞新秩序”就是“恢復孔子之教”,就可見壹斑。

2、“送去主義”:為了媚外,把自己國家的東西不分類別統統送出去。

九壹八事變後,“中央政府”不斷對日妥協。對外妥協投降,實際上就是把包括國土在內的祖宗留下的遺產拱手讓人。

這就表明,當時的中國社會,對於我國進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絕即“關門”的態度,在強大的帝國主義勢力面前則壹方面將自己的寶貴財產呈獻上去,另壹面又聽任人家的“賜予”和影響。

2、二者聯系:

魯迅對這兩個都是批判的,從邏輯上說,是否認了這兩個,從而得出只有拿來主義才是正確的

送去主義: 文中的“壹路掛過去”和“捧”都是諷刺的手法,“活人代替古董,有壹點進步”則是反語。這些都是批判送去主義批判原因:對我們本國的文化不利;對送來態度:在文中相當於拋給,是很屈辱的。所以態度應該是不滿的,屈辱的。

擴展資料:

魯迅《拿來主義》

中國壹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又碰了壹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麽都是“送去主義”了。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壹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後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壹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此後是順便到歐洲傳道。我在這裏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征主義的關系,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壹點進步了。

但我們沒有人根據了“禮尚往來”的儀節,說道:拿來!

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壹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後呢?幾百年之後,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該給他們留下壹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壹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裏不想舉出實例。

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麽,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壹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於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於洋貨發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譬如罷,我們之中的壹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麽說說罷),得了壹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那麽,怎麽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壹,“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汙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壹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壹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

他占有,挑選。看見魚翅,並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蔔白菜壹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茅廁裏,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裏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壹種國粹,倘使背著周遊世界,壹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壹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還有壹群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麽,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沈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六月四日。

百度百科 - 拿來主義?

人民網 - 既要“有靜氣”還要“接地氣”

人民網 - 刳肝為紙 瀝血書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