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東坡傳》全書來看,林語堂對蘇東坡推崇備至,可以說他是蘇東坡的忠實粉絲,但在寫蘇軾的傳奇壹生時,自然離不開王安石這個坎。
在林語堂眼裏,蘇東坡是樂天派、道德家、散文家、新派畫家、書法家……幾乎冠上了所有他能想到的名頭,甚至把工程師、瑜伽術的修煉者都蓋在蘇東坡的頭上,具有明顯的個人情感偏向。
反過來,他對王安石卻是壹味地調侃、貶低,幾乎把王安石刻畫成了壹個地地道道的小人。不過,他的這個醜化的目的並沒達到,反而使讀者更加敬重王安石,同時對他予以同情,給他壹個更加客觀的評價。
讀完《蘇東坡傳》,甚至讓人覺得,數百年前的林語堂曾經與王安石同朝為官,受到過王安石的迫害,跟王安石有深仇大恨,以致幾百年後,林語堂再世為人時,以誇贊欣賞蘇東坡為名,寫了這麽壹本批判王安石的書。
林語堂宣稱: “王安石是個怪人,思想人品都異乎尋常。” 甚至以 “除去與他本人之外,與天下人無可以相處” 來刻意貶低王安石。
事實上,林語堂不過是在幾百年後,憑借個人感情,搜集了壹些稗官野史,就認為自己找到了批判王安石的證據,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他通過蘇洵在《辨奸論》裏刻畫王安石的壹句話,就認定王安石衣裳骯臟,須發紛亂,儀表邋遢。從外至內,全力貶低,還宣稱這是眾所周知。
那我就在想,究竟我們在歷史上錯過了什麽?我們怎麽壹點也不知道呢?難道是我們的歷史學的不夠好?
要知道,蘇洵與王安石本就屬於對立面,他對王安石的描述能好到哪裏去?肯定帶有壹定的主觀性,不可完全相信蘇洵壹家之言,但林語堂選擇了完全相信。
尤其在刻畫王安石的夫人時,他特地用了 “胖太太” , 這個“胖”字就比較紮眼了 ,妳不喜歡王安石可以,為啥還非得貶低人家的太太,這主觀情感太過明顯。
更有甚者,林語堂為了證明王安石是沽名釣譽之徒,借皇帝之口說王安石是偽君子,說他為了掩飾自己不會釣魚,自己把壹盤釣魚的魚餌吃完。
這非但讓人難以置信,簡直讓人啼笑皆非。王安石因為各種怪異的舉動,在林語堂的描述看來,還真就成就了王安石的天才形象,讓人甚至聯想起陳毅用餅幹醮墨水吃的故事。
或許,王安石真是那個時代的天才,才不斷招致各種反對派人士的各種黑,也只有天才才能有各種古怪的行為。
最不靠譜的是,林語堂為了美化蘇東坡、醜化王安石,竟然扯了鬼神之說。
書中說,蘇東坡隨時可以為了老百姓呼風喚雨,鬼神都不敢近身,同時還能同鬼對話,宣稱蘇東坡為文曲星下凡。
而對於王安石,則與蘇東坡恰恰相反,王安石的變法搞得天怒人怨,最後把連年的旱災都歸咎到王安石的身上。 書中寫道,王安石變法壹終止,就開始下雨了,神乎其神,差點沒把《蘇東坡傳》差點寫成了壹部神話傳說。
現在,客觀地看來,王安石的思想在當時還是具有壹定的先進性,只是觸動了大部分保守派的利益,導致了兩方之爭。最主要的是王安石用人不當,剛愎自用,他的想法到下面執行的時候完全變味了,這是其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
那到底王安石是個什麽樣的人呢?我認為,要說對王安石最中肯的評價,還得是司馬光的,雖然他和王安石屬於對手,但他對王安石評價並沒有像林語堂這樣偏激。再者,他們作為同壹時代的人,也曾同朝為官,當然司馬光的評價更為可信。
對於王安石的評價,司馬光是這麽說的: “百姓批王安石虛偽,也許言之過甚,但他確是不切實際,剛愎自用。”
按照司馬光的說法,王安石其實並沒有百姓口中所說的那麽壞,只是他在堅持自己的改革理想時,過分固執己見罷了。
沖著司馬光能寫出史書《資治通鑒》,我也認為司馬光的說法是可靠的,因為作為壹個歷史記錄者,公正正直是必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