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型淩亂,壹身布衣,腳踩壹雙布鞋,宛若"世外高人",2014年4月李小文作報告的這樣壹張照片被傳到網上。壹時間被網友戲稱為是《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走紅網絡。這位不修邊幅、其貌不揚的老人竟然是中科院院士,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布鞋院士",他還是遙感界的"泰鬥"。
"素心明誌,兩杯濁酒論天下;俠氣致遠,壹雙布鞋任平生",用這兩句話來形容李小文的壹生再合適不過。
這位現代的"令狐沖"大俠,院士中的"掃地僧",壹生大道至簡、純真樸素,他真正詮釋了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隨性與本色。
"從來不想去考高分"
李小文1947年出生於四川壹個高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會計。由於父母各有工作,日常生活無暇顧及他,所以在李小文4歲的時候,母親便把他送到了學校。在上世紀40年代,4歲就去上學,年齡比同班的孩子要小很多。雖處在懵懵懂懂的年紀,但他自小調皮,生性頑劣,很快與其他趣味相投的同學打成了壹片。
李小文坦言,上學期間自己壹直是那種對上學沒有動力,從來不想去考高分,也不爭名次。自小便與世無爭,而且父母對分數成績也並不那麽看重,他就更灑脫不羈了。記得有壹次,老師剛在黑板上寫完題,他就交卷出去玩了。從小便這麽隨性散漫,也難怪到老了還是個"頑童"。
1963年,李小文考上了成都電訊工程大學。在大學期間,李小文依舊不改往日的性格,率真又豪放,有壹股俠氣、壹身正氣。有次,他在圖書館看到壹篇文章,作者明顯顛倒了是非觀念,氣憤不已,於是大筆壹揮,洋洋灑灑寫了壹篇文章批評文中觀點。沒想到,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這篇文章被授人以柄,成了討伐自己的證據。他被下放到農村勞改了。
不求名利,遙感泰鬥
天性灑脫的李小文即使身處農村,也依舊在廣闊天地中放飛自我。在勞動之余,他就去當地的工廠裏閑逛,蹲在地上看師傅修理拖拉機,壹看就是大半天。慢慢地,他就跟師傅熟悉起來,開始學習修理機器,李小文天資聰穎,頭腦靈活,壹學就會。很快,他就被工廠招去成了壹名工人。
生命日復壹日地消磨在工廠裏,終日與各種農業機器為伴,時間長了,修理機器就成了壹種重復性機械工作。這讓好奇心極強,壹心愛自由、愛探索的李小文苦惱不堪。然而,時代的變幻垂青了他,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李小文抓住了這次機遇,考入中國科學院的地理所攻讀碩士學位。
碩士期間,李小文依舊是特立獨行,同學們都在搞科研、做學術,他全憑自己的興趣學習、生活。他喜歡鉆進圖書館肆意地讀小說,許多以前看不到的書在這裏都有,他第壹次見到這麽多的小說,激動不已。圖書館是開放式的,借書沒有限制,他每次都是提著旅行袋去借書,壹次借壹袋,成袋成袋地讀。
即使花大量的時間看小說,李小文也並未忽略,自己頗感興趣的遙感領域,壹直琢磨探索。
後來又赴美留學,取得加利福尼亞大學地理學博士。回國之後,他在中科院做起了研究員,師從在中國遙感界很有分量的前輩——楊世仁。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遙感技術處於壹個剛剛起步、幾乎空白的階段,"遙感"這個概念還是老壹輩的學者剛從西方引入進來的。李小文的聰慧與對科學的好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使他成為學院中受老師賞識的人,好奇心促使他壹步步走向遙感領域的深處。
他壹直將熱忱投入到對地物光學遙感和熱紅外遙感的探索研究中,創新性地提出壹套幾何光學模型,入選國際光學工程學會"裏程碑系列"。由於對遙感領域的貢獻巨大,他被譽為"遙感泰鬥",並在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代版的"令狐沖"
李小文曾言,他最喜歡金庸的小說《笑傲江湖》裏的令狐沖,任憑江湖大風大浪,我自逍遙自在、放蕩不羈。科學上嚴謹細致,生活中他卻是現代版的"令狐沖",隨性灑脫。穿著坎肩、襯衫,腳蹬壹雙布鞋、再挎上小布兜就是李小文平日裏的打扮。布兜裏裝著紙筆和手機,辦公室裏也放著壹雙布鞋。
壹身布衣布鞋,除了穿著打扮樸素,他還有壹個嗜好:愛酒。讓人想起《笑傲江湖》裏的令狐沖也是如此,壹個酒葫蘆,壹把獨孤九劍闖蕩江湖。喝酒的習慣在農村勞改的時候就養成了,年輕的時候每天壹斤二鍋頭,直至人到中年他還保持著這壹習慣。他說自己沒有太大的欲求,有二鍋頭相伴,足夠了。飲酒在他看來,是壹種樂事,隨心所欲,暢飲壹瓶二鍋頭,再過癮不過。直到60歲之際,他因為身體原因戒酒,學生們還調侃他:"再抿壹口",他笑而不語。
私底下,李小文最愛和學生打賭。他帶學生"有教無類",只要願意跟他讀的,他都願意帶。與學生相處為人謙和,只要學生有想法,無論多幼稚,他都會讓學生試壹試。壹次,壹位學生在實驗中無意發現,太陽可以從東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覺得這有悖於常識。但他還是與學生打賭,讓學生試壹試。兩個人分頭查閱資料,最後,學生贏了老師。
就是這樣壹位認為合格的老師是"讓學生做自己的掘墓人",鼓勵學生勇於嘗試,為人質樸又灑脫的科學院士,於2015年1月與世長辭,"布鞋院士"走了。
尾聲
當布鞋院士的聲譽簇擁而來,他卻獨盼這股熱潮退卻,安靜地做壹輩子風輕雲淡的布衣素人。他壹輩子雲淡風輕,不求名利,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自己內心最在乎的事情上,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判改變自己的行為標準,活得灑脫又自由。
素人李小文走了。他是低調的知識分子,壹生不張揚,骨子裏的隨性又讓他從世俗中超脫出來,成為令人敬仰的學者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