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兩瓣腳小拇指的老鴰窩的傳說

兩瓣腳小拇指的老鴰窩的傳說

問咱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麽,大槐樹下老鴰窩。

小的時候,常聽老人講,大槐樹的傳說,說自己的先輩來自於山西省洪桐大槐樹,大槐樹情懷已在心中結成根的情結。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裏的賈村西側有壹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壹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這裏雖然沒有什麽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黑黑的老鴰又名烏鴉,在鄉人眼中,向為不祥之鳥。先祖怎會住在名叫老鴰窩的地方呢?那首“大槐樹下老鴰窩”的歌謠,竟流行於大半個中國。那麽多的百姓,以洪洞壹縣為發祥地,以老槐壹樹為遺愛品,實為千古之奇, 而這壹切都應源自於大移民。 在豫魯民間,傳播面最廣的是胡大海的復仇。元末,河南壹帶流浪著壹個乞丐,其人五大三粗,相貌醜陋,帶片披襟,蓬頭垢面,體壯如牛卻遊手好閑,為鄉親們所不齒,人們避之如惡煞厲鬼,即使有殘羹剩飯也不施舍。他壹出現,家家便關門閉戶。壹日,他猝然闖而進壹土財主家,伸出毛茸茸的黑手討要,老嫗為羞辱他,將壹張大油餅為孫兒揩腚後,扔狗吞食,並喝狗將其咬出門外。這乞丐就是胡大海。胡深感中原人心太壞,遂暗暗立誓,有朝壹日發跡後,定來此雪恨復仇。後來,胡大海棄討投伍至朱元璋麾下。胡膂力過人,嗜殺成性。疆場上,呵佛罵祖,虎口拔牙,因戰功卓著,壹介乞丐白日升天,成了朱明王朝的開國元勛。朱洪武於南京君臨天下,大賞功臣。胡大海拒金銀財寶田宅奴仆而不受,當朝奏明復仇事。朱洪武知胡乃殺人魔王,躊躇再三,只恩準胡“殺壹箭之地”。胡率兵至河南境內,恰有壹雁當空飛來,胡心中暗喜,彎弓發箭,箭著雁尾,雁帶箭南飛,飛過河南,又掉頭飛向山東,胡統兵隨雁殺去,直殺得豫魯兩省“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當然,這只是壹個傳說。而我本人曾在不同的地方聽到相似的版本。比如浙江溫州流傳這樣壹個傳說,說朱元璋曾在溫州乞討而受羞辱,因此平定溫州時要“殺百裏之地”,時任軍師的劉伯溫特命人在古城西北部樹了壹塊路牌曰:“百裏之界”,並報奏朱元璋已殺到“百裏”之地了,終於使溫州人民免遭壹場大屠殺。至今溫州有地名仍為“百裏坊”。這些傳說中有據可查的均形成於清朝。這些傳說的出現,有些是出於移民的不滿情緒,有些是出於後代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固不足為信也。

元朝末年,黃河兩岸流傳著壹首歌謠:“石頭人,壹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歷史告訴我們,類似這種帶有策反性的民謠,往往出現在改朝換代的前夜,它既凝聚著百姓對統治階級的切齒仇恨,又往往是農民起義軍揭竿前預謀並借重的讖語。元統治者統壹中國後,對漢人進行野蠻的征服,兇殘的踐踏,加上黃河淮河多次決口泛濫,中原大地的百姓,流離失所,啼饑號寒。至正十壹年(1351年),黃河潰堤沖垮了山東的鹽場,使國庫收入銳減,對黃泛從不過問的元統治者,不得不強令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疏浚黃河。四月的壹天,民夫們在蘭考縣的河道裏,挖出壹個獨眼石人,石人背後刻字兩行:“莫道石人壹只眼,此物壹出天下反。”當石刻的讖語與民謠相吻合之時,正是農民起義軍興之日。在這之前,方國珍在浙江臺州首義,篝火狐鳴;石人挖出後,紅巾包頭的白蓮教傳人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舉事,鼓角連營;徐壽輝在蘄州揭竿,濟河焚舟;翌年郭子興、朱元璋在濠州舉義,矢石如雨;接著張士誠也在江蘇泰州造反,攻城掠地……元政府調其精銳官軍與各路義軍在中原大地展開了殊死相搏。元軍兇橫酷虐,殺人如麻。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脫脫,“破徐州,遂屠其城”。至正十八年十壹月,元軍劉起租部死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強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當時,壹些地主武裝為維護本階級利益,也同元軍沆瀣壹氣,山西的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父子,陜西的李思齊,也出兵豫陜魯和兩淮。元軍及地主武裝,對農民軍所據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豫魯蘇北皖北的百姓十亡七八。《明太祖實錄》中記載,名城揚州被元軍攻克後,殺得僅存十八戶,《開州誌》中記錄元軍席卷濮陽縣後,“居民僅存七姓,丁不滿千”。溫縣牛窪村《牛氏族譜》中也載,元軍“兵戮河南,赤地千裏……”

在冷兵器時代,戰亂往往像壹個偌大的絞肉機,它將千百萬黎庶和士兵的軀體絞成齏粉,榨出成百噸的漿血。劉福通的紅巾軍被元統治者鎮壓後,朱元璋出兵江淮,進取山東,收復河南,北定京都,追逼元帝出亡漠北,長達十六年的戰亂方才告終。

戰亂與災荒,往往是歷史之樹上同時並生的兩只惡瘤。元末戰亂時,水旱蝗疫也頃時而註。從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黃、淮河頻頻潰堤,幾乎歲歲都有洪水泛濫,中原大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為荒墟”,“禾不入土,人相食”…… 朱洪武於石頭城易地更天,飽經兵燹、災荒巨創的百姓喘息甫定,又發生了令讀史人心折骨驚的“靖難之役”。朱洪武賓天後,其孫朱允?繼位。這建文帝生性軟弱,致使王室蠢蠢,天下洶洶。朱允?為鞏固權力,采取“削藩”措施,壹下惹惱了他的叔父燕王朱棣。朱棣以入京誅奸為由,從北京直逼南京,在冀魯豫皖同政府軍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拉鋸戰。山東臨清縣肖寒村《李氏族譜》記載:“蓋燕王靖難兵起,在建文時南北構兵……或殺、或剮、或逃,東西六七百裏,南北近千裏,幾為丘墟焉。”……

當壹幕幕慘絕人寰的悲劇在燕趙魯豫輪番上演時,東有太行為屏藩,西有呂梁做遮擋的三晉大地,卻是另番景象。這裏日升月恒,風調雨順,稼穡葳蕤,萬姓臚歡。元人鐘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記》中寫道:“當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黃河)南北噍類無遺(指吃東西的生靈蕩然無存),而河東(晉南)壹方居民叢雜,仰有所事,俯有所育。”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人口數量,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為189.1萬,河北人口為189.3萬,而山西卻達403.4萬人,比冀豫兩省人口的總和還要多。

當中華大地人口的天平嚴重失衡時,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繼承者朱棣,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晉南,大移民不可避免地要在這裏發生了。 大遷徙所以能夠成功,傳說是因了明政府設下的壹個彌天騙局。

遷徙伊始,明政府頒告示於三晉:“不願遷徙者,到洪洞大槐樹下集合,限三天趕到。願遷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脛而走,不翼而飛,晉北、晉中、晉南的人拖家帶口,攜兒將女簇擁而來,三日之內,老槐樹下呼啦啦集結了十萬之眾。這時,大隊官兵,蜂擁而至,把百姓裹了個嚴嚴實實,壹官員高聲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來大槐樹下者,壹律遷走!”說罷,官兵先將青壯年帶銬上枷,強行登記,強發憑照,壹家壹戶,根繩相拴,如串螞蚱,十萬百姓在刀逼棒喝下,踏上了遷徙的路途……

圍繞這次大遷徙,關於“解手”壹詞的來歷及“小腳趾復形”的原因,也曾在冀魯豫壹帶門道戶說,婦孺皆知。

大遷徙中,移民雙手被綁,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報告:“老爺,請解開手,我要小便。”長途跋涉,大、小便次數多了,口幹舌燥的移民,便將這種口頭請求趨於簡化。只要說聲“老爺,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於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同義語。

山東有民謠雲:“誰的小腳趾甲兩瓣瓣,誰就是大槐樹底下的孩。”我在大槐樹公園的祭祖堂裏,看到兩副楹聯,壹為“舉目鸛窩今何在,坐敘桑梓駢甲情”,二是“誰是古槐底下人,雙足小趾驗甲形”,楹聯與民謠,壹雅壹俗,說的都是足小趾兩瓣的事。傳說官兵包圍百姓後,怕人逃跑,將每人的小腳趾砍上壹刀,以做識記。後來,移民的後代腳小趾甲便成了復形。

最早發現古槐有著神奇凝聚力的是洪洞賈村人景大啟。清末,景大啟在山東曹州任散廳官吏,景善交遊,聊城、濟南均相稔熟,所到之處,上至官吏下至平民,當知景是洪洞人時,便讓梨推棗,斯擡斯敬,三茶六飯,潔樽款待。是時,洪洞人劉廣林在山東長山任官吏,也深感移民後代對古槐的壹往情深。景、劉相商,起議籌建古槐遺址,很快在曹州和長山募得紋銀三百九十余兩,寄回洪洞托人籌建。這便有了可供尋根人前來憑吊的刻有“古大槐樹處”的碑亭壹座,也有了供遊子品茗懷鄉的茶室三間。

恰在這時,又發生古槐庇蔭洪洞百姓的事件,頓使洪洞黎庶對古槐遺址奉若神明。辛亥革命爆發後,趙城縣人張煌率兵殺死了山西巡撫陸鐘琦,接著袁世凱派新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部,進逼山西革命軍。盧率軍沿古驛道南下進攻臨汾,所到之處,燒殺擄掠,張煌故裏趙城縣受害最甚。趙城名士張瑞璣上書袁世凱及新巡撫張錫鑾時,敘述了盧軍的殘暴:“無貧富貴賤,壹律被搶,不余壹家,不遺壹物,冰雹猛雨,無比遍及……三日後,終載而南去也,車四百輛,駱駝三百頭,馬數千蹄,負包擔囊,相屬於道……”盧軍洗劫後的趙城,“城無市,鄰無炊煙,雞犬無聲,家無門戶窗,籍笥無遺縷,盤蓋無完缶,書籍圖畫無整幅,墻壁傾圮,地深三尺……”盧率軍進入洪洞,仍下達“半天不點名”之令,暗示仍可搶掠。然軍中士卒來到古槐碑亭前,便下馬羅拜,長跪不起,並將壹路搶擄之財供於“二代古槐”樹下。原來盧軍士卒多為冀魯豫籍,這些古槐移民的後代互相叮囑,古槐樹下如再行傷天害理之事,愧對祖宗。士卒中的他籍人,見軍中槐裔勢眾,也不敢造次……鄉土情結真是壹種連哲人也難剖析的復雜情感。此刻,這些野蠻的生命,竟在鄉土面前收斂起荒唐的靈魂,鄉土喚醒了他們並沒有泯滅殆盡的良知!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四百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壹些國家和地區。在壹份資料中看到,今天,自稱知道祖輩是來自山西洪桐的人有2億中國人,包括500多個姓氏,500多個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