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根本原因――兩德經濟實力的差距
(壹)國內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內部動因
1.資源環境的差異。兩德資源分布存在很大差異。東德位於歐洲大陸中心位置,國土面積僅為西德的1/3,自然資源貧乏,“全境出鐵量僅占1.3%,煤占2%,鋼占7%”。而“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鑄造產品出自西部地區”。由於地理形勢的影響和相對缺乏工業原料,東德強烈依賴於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聯系壹旦被切斷,其生產的物質條件和經濟發展速度必然會受到影響,而事實是上東德不僅拒絕了歐洲復興計劃的援助,而且也未能參加整個歐洲經濟整頓和傳統貿易關系的重建工作。1961年“柏林墻”的建議雖有效的阻止了勞動力的外流,卻也阻隔了與西方的聯系。這對東德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消極、長遠的影響。相比之下二戰時期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集中在西部。1936年德國西部地區在全國整個工業產值中占61%,其中原料和基礎材料生產占66%,基礎設備生產占61%,東部寥寥無幾。戰後的西德又承襲了戰前德國的絕大部分工業設施,因而西德擁有的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資源,經濟重建與東德相比處於高水平起點。
2.人力資源的差異。戰後西德擁有大批專業技術人才,這些人才成為西德復興的“非物質資本”。而東德,從建國之初就不斷有公民往西邊逃跑,這與不習慣,不認同新的社會制度,新的意識形態和新的生活方式有關,加上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後,剝奪壹部分人的財產,促使壹些有產者的西逃,人們不滿足於東德的現狀,而向往西德的消費文化水平。因此,到1961年柏林墻修建之前,從東德跑到西德的總人數達260萬人之多,大量人口的湧入,使西德勞動力資源特別豐富,並改善了勞動力分布不均的狀況,提高了競爭力,許多具有專業知識及管理能力的難民湧入,參與了西德的重建。
(二)戰勝國對德國經濟政策是影響德國經濟的外部原因
德國無條件投降後,美、蘇、英、法四國為徹底摧毀德國戰爭潛力,對德國施行“非工業化政策”,通過拆遷德國工業設備作為盟國的戰爭賠償,將德國經濟改造成農業經濟。但很快的意識到“遏制德國的工業將非常有害於歐洲復興計劃”。而東德在盟國制定索取賠償計劃之前,蘇聯就開始拆遷了120家工廠,“至1948年初為止,總計拆除了1900家工廠,其中1700家為完整的工廠。由於拆遷和戰爭的影響而造成的損失,使生產能力下降了40%”。而且蘇戰區經濟損失慘重,此外蘇聯還要求無償使用德國專家和技術人員以及戰俘。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置態度,使東德的社會經濟遠遠落後於西德,且蘇聯的政策嚴重影響了東德重建。二戰後美蘇冷戰白熱化,局部戰爭的爆發為西德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壹個契機,據統計,西德1951年第四季度工業生產水平比1949年同期增長了1/3,就業人數從1360萬1420萬,1951年下半年外貿第壹次出現順差,半年出口額幾乎可以平衡全年進口額。這就使西德迅速積累大量資本,擴大了市場占有額,為自身經濟的騰飛做好了準備。而東德經濟卻在蘇聯的高壓下緩慢發展。
二、直接原因――兩級失衡的國際政治局勢
二戰後,美蘇兩分天下,互有攻守。在這種情況下,北約非但不能容忍統壹後的德國成為蘇聯的盟友,也不願其成為阻止自身東進的政治緩沖地帶。因此,美國與北約默許、鼓勵並直接幫助實施西德的統壹計劃,甚至幻想兩德統壹之際迅速消滅全球範圍內的“赤色”***產主義力量。與此同時,自身內外交困的蘇聯也逐漸放棄了對東歐國際事務的有效幹預,使東德在面對整個西方世界的壓力時處於極為被動的局面。二十世紀末,世界格局的演變打破了兩個超級大國壹統天下的局面。盡管聯邦德國還留駐北約,但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及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雙方完全依附關系逐漸改變,逐步走上了獨立發展經濟的道路。民主德國方面也懂得獨立的走本國特色道路,全社會各方面也有別於蘇聯高度集中地政治經濟體制。世界格局多極化為兩德獨立解決本國事務提供了機遇。冷戰末期,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德國的統壹在以和平發展為主旋律時出現。也可以說,兩德統壹是時代格局變化的“孕育兒”。
以“緩沖”“對話”為基準特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也為兩德統壹創造了“對話氣氛”,為美、蘇、英、法四大國在德國統壹問題上盡量取得壹致意見而創造了條件。兩德各為其主,西德追隨美國,拒不承認東德的“哈爾斯坦主義”政策,企圖孤立民主德國,而東德則築“柏林墻”予以反擊。這使兩國之間喪失對話的機會,隨著國際政治氣候的逐漸變暖,兩國間的交往開始松動和頻繁起來。西德轉行“新東方政策”力圖與東德實現關系正常化。而東德也加緊與西德的經濟往來活動。應該說兩德對話和交往的不斷加深與世界政治氣候變暖有很大關系,同樣美蘇之間即使冷戰相互對攻,也可能對兩國關系中最敏感的德國問題坐下來對話,這都會促進德國統壹。正是有了這些態度上的變化,才有了波恩,莫斯科關於德國統壹的“2+4”會議的順路召開。美、蘇、英、法在緩沖與對話的作用下起了壹定的推動作用,客觀上為兩德的統壹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三、間接原因――民族、個人及其他為外界因素的***同作用
(壹)民族意識因素
德意誌人同屬日耳曼人,相互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和社會生活把德意誌民族的各部分聯合成壹個整體。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壹世創建了德意誌國家及第壹個德意誌王朝。在19世紀拿破侖的擴張中,德意誌民族陷入了更分裂的境地,直到俾斯麥統壹德意誌,幾個世紀的動蕩戰爭使德意誌人培養了濃厚的民族情感,以相同的種族,語言,文學,藝術等為基礎的***存***榮思想根深蒂固。兩德統壹是德意誌民族大多數人的***同願望,德國是在20世紀40年代末分裂為不同社會制度的兩個國家,但德意誌民族並未因此分裂。1972年11月兩德簽訂“基礎條約”規定兩國“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正常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
德國統壹前西德已成為東德第二大貿易夥伴,這些往來反映了兩德人民渴望統壹的心聲,促進了兩德統壹進程。兩德在社會文化上的密切互動,解決了分裂雙方人民之間人道上的問題,增強了兩德人民的了解,德意誌民族的情感的維護有力的推動了兩德統壹的步伐。
(二)個人因素的客觀促進
在德國統壹過程中,蘇***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和西德總理科爾的個人主觀決斷也起了重要作用,客觀上加速了兩德統壹的進程。1985年後,戈爾巴喬夫在內政外交方面推行“新思維”改革,在政治事務中推行自由和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大力宣揚“新思維”中的“公開性”“多元性”與“民主和自由”。同時他表示,盡壹切努力讓德國在和平的道路上發展,蘇聯的表態讓德國統壹前景明朗起來。同時西德總理科爾適時出擊,完成了德國的統壹大業。1990年初,科爾力排眾議,在對東德貨幣兌換問題上做出讓步,為盡早建立起貨幣聯盟創造了條件,促成了1990年7月1日《經濟統壹條約》的最後簽訂,掃清了統壹的最後障礙。至此,西德最終實現統壹,走上了完全獨立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