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南史.蔡興宗傳》翻譯

《南史.蔡興宗傳》翻譯

《南史.蔡興宗傳》白話釋義:

蔡興宗,濟陽考城人。十歲時失去父親,悲傷異常而毀損其身,與壹般兒童不同。父親蔡廓免去豫章郡守之職還鄉,修築起兩棟房子。先落成東宅,交給兄長蔡軌;蔡廓死後而房屋尚未修好,蔡軌送五十萬錢來追補房宅款項。

蔡興宗告訴母親說“壹家人從來豐裕節儉都是壹體的,今日房宅款項不應接受。”母親高興地聽從了他。蔡軌有些慚愧,對他的兒子淡說:“我年紀六十,處事還比不上十歲小兒。”不久蔡興宗母親去世。世祖登基,升遷蔡興宗為尚書吏部郎。

當時尚書何偃患病,皇上對興宗說:“妳通曉熟悉人事的善惡優劣,現在把選拔官員的事情交付給妳,妳就可以公開執掌此職,不必謙讓。”每次正直地言說得失,無所顧憚,因此失去皇上的信任。竟陵王劉誕據守廣陵城叛亂,事情平息後,蔡興宗奉旨前去慰勞。州別駕範義與興宗壹向交好,範義在城內與叛賊壹同被誅殺。

蔡興宗趕到廣陵,親自為其收殮,極盡哀戚之情,將範義靈柩運回豫章舊墓安葬。皇上聽聞後很是不高興。廬陵內史周郎以正直言論獲罪,戴上枷鎖押解到寧州,沒有敢看望和送行的人;蔡興宗本在當班,請假,前往與周郎作別。

皇上得知更加生氣。因為托病多日,遭受了白衣領職的處分。當時各方壹起舉兵謀反,國家能保全的,只有丹陽、淮南幾個郡,其間的各個縣,有的已經投降叛賊。東西叛兵已經打到永世,京城危懼,皇上召集群臣來謀劃應對之策。

蔡興宗說:“當今遍天下圖謀叛逆,人有二心,應當用讓人們安定的辦法處理這事,用最大的誠信對待人們。近來叛賊的親戚,分布在京城,如果繩之以法,那麽京城潰敗立馬就會到來,應該說明治罪不涉及他們的道理。世情已經評定,人才有決戰之心,六軍精勇,器甲犀利,來對待不熟悉的軍隊,其形勢相差萬倍。希望陛下不要擔憂。”

皇上采納了他的諫言。三年春,外放擔任郢州刺史,因為拜見尚書激切議論將何始真任命為咨議參軍壹事,開始不被允許,後來又重新陳述,皇上生氣,將他貶為平西將軍,不久又恢復官職。當初,吳興的丘珍孫的言論常常冒犯蔡興宗。

丘珍孫的兒子丘景先,為人和才幹都很好,蔡興宗與他交遊。等到丘景先擔任鄱陽郡郡守,正值晉安王劉子勛謀反,輾轉到竟陵,被吳喜殺害。寡母尚老女子尚幼,顛沛流離在夏口。蔡興宗到郢州,親自去哀悼悲哭,又護送丘景先靈柩及家小,讓他們得以還東。

在任三年,升遷為會稽太守。會稽有很多豪門貴族,不遵守律法。蔡興宗將他們都繩之以法。蔡興宗幼年就樹立了節操,平日家居的品行尤其謹慎,侍奉宗族姑媽,服侍守寡的嫂嫂,扶養亡兄的兒子,在世間很有名,泰豫元年,死,時年五十八。

原文:

蔡興宗,濟陽考城人也。年十歲喪父,哀毀有異凡童。父廓罷豫章郡還,起二宅。先成東宅,與兄軌;廓亡而館宇未立,軌送錢五十萬以補宅值。興宗白母曰:“壹家由來豐儉必***,今日宅價不宜受也。”

母悅而從焉。軌有愧色,謂其子淡曰:“我年六十,行事不及十歲小兒。”尋喪母。世祖踐祚,遷尚書吏部郎。時尚書何偃疾患,上謂興宗曰:“卿詳練清濁,今以選事相付,便可開門當之,無所讓也。”每正言得失,無所顧憚,由是失旨。

竟陵王誕據廣陵城為逆,事平,興宗奉旨慰勞。州別駕範義與興宗素善,在城內同誅。興宗至廣陵,躬自收殯,還豫章舊墓。上聞之,甚不悅。廬陵內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鎖付寧州,無敢瞻送;興宗在直,請急,詣朗別。上知尤怒。

坐屬疾多日,白衣領職。時諸方並舉兵反,國家所保,唯丹陽、淮南數郡,其間諸縣,或已應賊。東兵已至永世,宮省危懼,上集群臣以謀成敗。興宗曰:“今普天圖逆,人有異誌,宜鎮之以靜,以至信待人。

上從之。三年春為郢州刺史坐詣尚書切論以何始真為咨議參軍初不被許後又重陳上怒貶號平西將軍尋又復號初,吳興丘珍孫言論常侵興宗。珍孫子景先,人才甚美,興宗與之周旋。及景先為鄱陽郡,值晉安王子勛為逆,轉在竟陵,為吳喜所殺。

母老女稚,流離夏口。興宗至郢州,親自臨哭,致其喪柩家累,令得東還。在任三年,遷會稽太守。會稽多諸豪右,不遵王憲,興宗皆以法繩之。興宗幼立風概,家行尤謹,奉宗姑,事寡嫂,養孤兄子,有聞於世。泰豫元年,薨,時年五十八。

此文出自南朝梁沈約撰的《宋書》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宋書》,“二十四史”之壹。是壹部記述南朝劉宋壹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南朝梁沈約撰,含本紀十卷、誌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壹百卷。

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列傳是後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誌原排在列傳之後,後人移於本紀、列傳之間,並把律歷誌中律與歷兩部分分割開。《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劄、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

《宋書》篇幅大,壹個重要原因是很註意為豪門士族立傳。

東漢末年以來所形成的門閥制度,到東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門閥士族擁有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特權,他們大量兼並土地,廣泛收羅“蔭戶”,用各種手段霸占勞動力,極端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人民。

他們以門第相誇,把持官位,所謂“貴仕素資,皆由門慶,平流進取,坐致公卿”(南齊書褚淵王儉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