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管仲列傳》中孔子輕視管仲的原因

《管仲列傳》中孔子輕視管仲的原因

按《論語》的編排,孔子對管仲是先貶後褒的,對管仲的愛憎極其鮮明,不掩飾愛惡,但不管孔子是批是贊,他都尊稱管仲的字,可見孔子還是很敬畏這個前輩的,表現了孔子確是壹個真實可愛的歷史老人。

壹,強烈批評:

在《論語》第三篇《八佾》中的第22章(3.22)就是專說管仲的。我暈,這篇各章都是批禮壞樂崩的,其中著名的“華夷之辨”就從出此處。而把對管仲的批評安插在這裏,徒子徒孫們的做法,不知孔夫子會不會死不瞑目。這章記錄孔子的原話是這樣的: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管仲是輔助齊桓公取威定霸的能臣,如何說都是棟梁之材,是“大器”,但孔子卻說他是“器小”(小器),頗有微辭!從上文可見,孔子批管仲是主要兩條“不儉”、“不知禮”。

“不儉”是“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三歸”有很多種說法,通俗點可理解為:娶三姓女,就是說娶三個女人做老婆。古代婦女嫁人叫“歸”,請註意這裏說的是正牌大婆,與歌姬小妾般的“小三”們完全不同的,春秋時只有諸候才有此艷福。“官事不攝”是說每個官員都不兼職,官吏雍腫,人數太多。

“不知禮”主要是說管仲僭用齊君才配享受用的待遇。“邦君”是指齊君,劉邦未出現前“國”稱“邦”,“塞門”現在叫影壁或照壁,是宮室才有的,“反坫”是國君在外交招待鄰邦元首的宴會上用來放酒爵的臺。也就是說,管仲越級使用專用產品了。正如現在的社會,妳不是正廳級,但妳卻使用正廳級才配用的座駕!

這壹段,是孔子批評管仲唯壹壹段,但言辭激烈,壹點也不客氣。連人家的私生活也戳了出來。

二,高度贊楊:

在《論語》中孔子說管仲好話的有三處之多,都集中在十四篇《憲問》,分別是14.9\14.16\14.17。這壹篇是孔子品評政要人物的,這些人物多生活在春秋,有些比孔子早,有些是同期的。當然管仲是孔子的前輩。孔子評論管仲三段話分別是:1,14.9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仁)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這是孔子評價三位政界前輩的話,壹評子產,二評子西,三評管仲。孔子對此三人的評論的言論很有趣,子產是“惠人”即能給人民帶來恩惠;子西吧,老夫子就不想說了,“哎!憑他啊?憑他啊?”;而對管仲卻給予了高度的贊賞:說他“仁”!當得起孔子評為“仁”的人實屬鳳毛麟角,管仲算壹位!為什麽說管仲“仁”?我的理解,是說他施“仁政”!有無證明?有,就是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想想,老管把人家生財食飯的家當都搶了過來,***了人家的產,使人家吃粗糧!但伯氏到死也沒有怨恨老管!這是何等政治手腕?!何等有有心計?!何等權威?!所以,上述三人,孔子評價,管仲最高,雖猛而不失其仁;子產有惠名,但至死才明統治者應以猛濟寬,也還不錯;至於子西是婦人之仁,最後連小命也搭進去,實為糊塗蟲壹名。

寫到此,我不敢想起前段我國的汽油價格和開征燃油稅的處理方法,油格是比高峰時降了,恩惠也給了妳們了,廣大勞動人民也要“沒齒無怨言”!這很象老管的橋段,“雖猛而不失其仁”!

2,14.16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候,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3,14.17子貢曰:“管仲非與仁者與(歟)?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候,壹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這二段,是孔子兩個愛跟老師擡杠的學生,對管仲的政治汙點的質疑,眾所周知,管仲的舊主子是公子糾,是齊桓公(公子小白)的哥哥,兩兄弟為爭位,最後哥哥不敵弟弟,後被弟弟所殺。當時管仲和另壹個叫召忽的,是壹起扶助公子糾的,主子死,按當時的常理,臣子也要追隨,這叫“死節”,召忽自盡了,但管仲卻投降了,後更在管仲的生死之交鮑叔牙的壹力推薦下,被大氣度的齊桓公封相,所以才成就了霸業!但耿直的子路卻對此首先向老師發難,妳說他仁,我偏說管仲貪生怕死!子貢這個小油條也跟著起哄!哈哈,壹場別開生面的師生答辨大會啊。作為正方代表的孔子沒有正面地評說管仲到底仁不仁,只是從側面說明了幾個事實1),齊桓公稱霸,九度(有無這麽多次,我表示懷疑)集合諸候舉行聯歡晚會,並規定不準各諸候帶兵車來!嘖嘖,這在當時的亂世中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人家怎知妳是不是大擺“鴻門宴”?但正因為齊桓公有仁義,所以諸候都來了,並且來了九次!這不是說明了在管仲的仁政調拔下,才有這個局面嗎?如此仁義,如此儀仁(夫子也失態了!這話是回答粗野的子路的,失態壹點無所謂)。2),對付狡猾的子貢就不能壹味粗聲大氣了,所以孔子向子貢說了管仲對後世所立下的仁義之功。夫子說明了齊桓公之所以成就霸業,全賴管仲的治理,天下歸心,最直接受惠的是人民,不論從民風、生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如果沒有管仲,可能我們現在好象蠻人壹樣了(“被發左衽”是說披頭散發,衣襟向左。是夷狄的特點,華夏是“束發右衽”)。3),最後正面回答了管仲不自殺,是對華夏歷史的偉大貢獻。如果我們都象召忽壹樣,貪求壹點仁義的虛名,動不動就找個溝溝壑壑自殺算了,那豈不是更麻木不仁嗎?。

哈哈,這場關於管仲該不該死的答辨大會相當有趣。而孔子能壹言中的,說出了“隨隨便便死是壹點價值都沒有,是麻木不仁的”這個道理,對現在有些人動不動輕生(有很多還是高學歷的,好象清華大學,近幾個月自殺的學生不少),不會在逆境中求全是壹堂很有必要的補課!

綜上所述,孔子對管仲是有褒有貶,愛恨鮮明。但總的來說,貶管仲的是較細方面(私生活上)的問題:壹個人取得巨大成就,也不要太忘形,耽於享樂(後世人評價管仲說到方面:是管仲故意用來迷惑齊桓公和他的繼任人的,是想說明自並無政治野心);而贊美管仲是他的大氣,是他對歷史,對社會對人民的貢獻!

孔夫子對人的評價,無論時人,還是前人,都很少使用“仁”字來評價,但對管仲,卻用了“仁”字來評價他,可見他對管仲整體評價還是比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