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供求原理想必有點經濟常識的都知道。
供給影響價格的情況:當需求量壹定時,供給量增加商品價格降低,供給量減少商品價格升高。當供給量壹定時,需求量增加商品價格升高,需求量減少商品價格降低。
價格影響供求的情況:當需求量壹定時,商品價格升高會導致供給量增加,商品價格降低會導致供給量降低。當供給量壹定時,商品價格提升會導致需求量減少,商品價格降低會導致需求量增加。
以上供求原理並沒有錯,只是描述的太簡略了,忽略了很多細節,此外以上的原理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適用。
需求首先影響供給
需求和供給***同決定價格或許誰都知道,但真是這樣嗎?需求和供給都只是自變量,而價格才是因變量?其實需求首先就決定了供給,商家售出多少商品在下個周期才會生產多少或是進貨多少,所有行業在很短時期都可以基本實現供需平衡。誰見過某種商品價格壹直搖擺不定的?即使長期來看某種商品會被淘汰,供給量也會隨著需求量的減少而逐漸減少。
早餐店包子餃子沒多少人吃了,店家還察覺不到?繼續每天大量制作包子餃子,即使真的做了,幾天賣不出去放壞了還繼續大量制作嗎?當年隨著網絡的出現VCD DVD被淘汰商家還仍舊按原來的產量生產嗎?腦袋不管用了?繼而自媒體上常說到的我國商品房夠30億人居住了,還在不斷建房大家相信嗎?開發商看不到每年各自地區房子的銷量嗎?幾乎是閑置房比已售出房數量還要多,即使開發商腦袋不管用了,問題是前壹個樓盤就沒賺到錢,他們哪來的多余資金去進行下壹個樓盤的開發?貸款嗎?上壹個樓盤的負債都沒還清又去擴大負債?
幾乎所有的制造業企業都是根據下遊銷售商訂單來確定生產多少,而下遊所下的訂單是根據自己上個周期各類商品銷量額確定的,這種情況下供給=需求。
放眼我國幾乎各個產業都是產能過剩,但並未造成各個產業的供大於求,產能過剩指生產各類產品提供各種服務的最大能力遠大於市場需求,但大家都是明白人,誰去生產超額的產品然後因為供大於求低價出售產品,況且生產超額的產品意味著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這就意味著利潤的減少。有多大需求才生產多少產品,實際生產的數量低於最大產能,已實現供給=需求這項基本原則。
價格永遠只能在成本之上
供求原理告訴我們商品價格什麽情況上升,什麽情況下降,卻沒說是圍繞著什麽而上升下降的,這裏就得提到成本和消費者剩余(消費者消費壹定數量的某種商品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這些商品的實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商品價格的波動只可能在成本以上,消費者消費壹定數量的某種商品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以下,供求只能影響到利潤,不可能比成本還低。本來成本100元的商品,當供不應求時價格可以無限提高,賣到1000元2000元都有可能。但當該商品供大於求時,價格只會無限接近於100元,大不了今後不生產售賣該商品了,幹嘛因為需求不足而無底線降價。成本為100元的商品因需求不足降到90元,每售賣壹件就虧損10元,賣的越多虧得越多,商家傻嗎?大家誰見過某個行業長期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商品?
還是拿房價來說,即使真的沒人買房了,開發商大不了把房子炸了,把地皮退還給政府,這樣至少還可以拿回當初繳納的土地出讓金中的大部分(按壹般70年產權中實際使用年限),幹嘛要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賣出去?大不了今後不再開盤建新樓盤了,把資金轉移到其他行業,幹嘛要虧本賣房?
當然有極端的例子,價格低於成本。菜市場到下午6點時攤販會便宜把蔬菜賣出去,否則已經買了多天的蔬菜再放到明天就會壞掉,屆時壹分錢也賣不出去。規模極小的服裝廠鞋廠在面臨破產時會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賣出去,否則破產後就無法繼續售賣了,壹分錢收不回。這種極端例子有它的適用範圍,不是所有商品任何時候都如此的。
價格只能在成本之上,那麽成本是什麽決定的呢?看上去還是由成本的供求決定的,但各類商品的有型成本基本都是些能源礦產資源初級產成品(汽車的金屬,房子的鋼筋泥沙,電器電子產品裏的零部件),這類產品的價格是由國家決定的,通過這些獲取各類財政收入,因此長期價格不會怎麽變化。此外的稅費成本(國稅,地稅,土地出讓金,貸款利息)更是政府部門的財政收入大頭,將來隨著人口的減少只會增加不會降低。
商家看到哪個行業利潤率高就會將資金轉移到該行業,疫情前十幾年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業,如果從供求的角度來看,壹定時期內對房子的需求量不變,資金流入房地產就等於增加了供給,這樣的結果應該是房價下跌啊。但事實卻是房價不斷上漲,這只能從成本收益角度去解釋,商家願意通過在房地產行業投入更多成本,目的就是為了在此行業獲得更多的收益。其實就憑直覺都能看出大量資金進入的行業,該行業產品服務必然漲價。
拐個彎說壹下,我說的成本是總成本,而不是我們憑直覺看到的顯性成本,流動成本,壹件商品的顯性成本可以理解成單個商品的進價,而商品的總成本包括平攤到該商品上的倉儲運輸費用,平攤到該商品上的人工成本,平攤到該商品上的稅費利息……
需求彈性
價格的變化對於各種不同商品的需求量的變化有所不同,非剛需商品價格發生改變,顧客的需求量立馬會有較大的變化,服裝日用品電子產品就屬於這種情況,比如非必要的聚餐,餐館菜價上升,去吃飯的顧客會減少,服裝的價格下跌,人們會大量購買。剛需商品價格的改變不會帶來需求量較大的變化,因為妳必須購買該商品或服務,即使漲價了還是得消費,即使降價了妳還是只需要這麽多,沒聽說過糧食蔬菜降價了每天就由現在每天3頓飯變成吃4頓飯5頓飯的,沒聽說過房價跌了就每家每戶都買2套3套房的。日常所需基本的食品房子就屬於這種情況。
有人說食品是剛需,房子並非剛需,其實說這話的人本身就很看重房價,熱切期盼房價下跌,否則壹個普通人註定終身基本不會買車的會去關註車價漲跌嗎?房子不是剛需幹嘛不買房的要去租房?從前農村可以自建房,如今國家下達禁令了,不買房怎麽辦?無非是感覺過若幹年房價會下跌,先將就租房熬幾年。問題是房子屬於剛需商品,開發商即使做出房價調整也影響不了多少銷量,難道房價降個15%大家就去買第二套房?既如此為什麽會去大幅調整房價?
供求原理不適用於整體經濟
開頭說道過當某商品供給量壹定時,商品價格提升會導致需求量減少。這只局限於某壹家或幾家單獨的商家而言,妳壹家商品價格提升了消費者大可以購買其他商家的從而降低對該商家商品的需求量。如果市面上所有商家的某壹種商品價格壹齊上漲,會給消費者造成壹種恐慌心理,將來該商品還要漲價,不如趁現在多買點。結果是當商品供給量壹定時,商品價格的普遍提升會導致需求量的增加。這完全就和供求原理說到的相反了。
以上說的是社會上某種特定商品價格上漲,如果大部分商品價格普遍上漲就是通貨膨脹了,屆時人們會瘋狂消費,為了用手中的錢盡可能購買到當下還不算價格太高的商品。
成本壹定時需求量變化
當商家無論銷量如何變化,但其成本始終不變時,需求量的增加時商家出於平攤了成本的考量不但不會提升價格,反而會降低價格。最常見的就是商業廣場的例子了,商業廣場持有者當初拿地建房時成本就那麽多,如果廣場內部商鋪能更多的租出去,可以平攤他的成本,此時更願意以較低的價格出租。其實商品房同這個類似。
再壹個就是電影院,不管多少人看電影對於影院來說成本幾乎不變,多出的清潔成本座椅損壞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當觀眾更多時影院大可以降價售票,平攤成本的同時還可以用低價吸引更多觀眾。
總之價格的決定因素多種多樣,不是供給與需求這麽簡單,絕非供求原理就能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