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九十的拼音qībājiǔshí。
壹到十的拼音:
壹(yī)、二(èr)、三(sān)、四(sì)、五(wǔ)、六(liù)、七(qī)、八(bā)、九(jiǔ)、十(shí)。
壹到十的大寫:
壹、貳、三、肆、伍、陸、柒、捌、玖、拾。
古代註音
我國在古代是使用漢字為載體,采用直音、反切等方法來給漢字註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即使註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壹個漢字註音,反切上字與所註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註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這兩種註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聲調記憶法
孩子們在學習拼音聲調時,常常分不清第二聲和第四聲的,或者遇到第二、三、四聲時,總是需要先從第壹聲順著念下來才能念出正確的聲調。這樣就算念對了,也過於花費時間。用聲調手勢記憶法,可以讓孩子形成行為記憶,看到聲調便能準確讀出來。
可以先通過肢體動作讓孩子了解聲調的走向。學習第壹聲時,邊念“壹聲平”,邊把兩只手從兩邊擡起,做“壹”的形狀:學習第二聲時,念“二聲揚。
右手臂彎曲稍微往上擺在胸前,左手臂朝著左上方擡高,做上揚的手勢,學習第三聲時,兩只手朝上擡,擺出“V”形,學習第四聲時,念“四聲降”,右手警彎曲稍微往下擺在胸前,左手臂朝著左下方微微擡起,做下降的手勢。相信經過幾次練習,孩子就能記住四種聲調的形態了。
聲調讀法規則是什麽
壹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沒有標調讀輕聲。
壹聲也叫陰平,二聲也叫陽平,三聲也叫上聲,四聲也叫去聲《漢語拼音方案》中聲調符號采用的是:陰平()、陽平()、聲()聲如:
()、輕聲(不標調)的方法。這種方法解決了不同聲調漢字的區別問題。例如:媽ma(陰平)、麻 ma(陽平)、馬m(上聲)、罵ma(去聲)、嗎ma(輕聲不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