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曲十首是:D大調卡農、四季、d小調第九交響曲、G弦上的詠嘆調、安魂曲、c小調第五交響曲、b小調第八交響曲、拉德斯基進行曲、仲夏夜之夢序曲、蝴蝶。
1、D大調卡農
D大調卡農與吉格(德語: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也稱約翰·帕赫貝爾卡農(Pachelbel's Canon),是德國作曲家約翰·帕赫貝爾最著名的作品。因為它是最著名的卡農樂曲,有時也常以“卡農”代指。
然而實際上卡農(Canon)並非曲名,而是壹種曲式。卡農在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吉格(Gigue)則是舞曲。
D大調卡農作於1680年前後,是巴洛克時期的室內樂作品,采用數字低音手法,供三個小提琴演奏。它曾被改編為多個不同版本,供不同樂器組合演奏。
2、四季
用音樂最早抒寫"四季"的,是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莽莽穹蒼的萬生萬物,都有可現的情態。唯有時光——那晝夜平分的歲月,四時更叠的季節,卻無形地運行著,猶若流雲逝水,去不復歸。
但是,時光的無形妙手卻在大自然這塊有形的巨大畫幅上,繪出了自己的四季輪回、春夏秋冬的壯美英姿。四季不僅是大地人間的動人傑作,也是藝術家筆下誘人的題材。
3、d小調第九交響曲
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因為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
這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該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該曲壹***四個樂章,壹直以來,該組曲被認為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
4、G弦上的詠嘆調
《G弦上的詠嘆調(Aria Sul G)》,又名為《G弦之歌》,此曲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充滿詩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壹。此樂曲在巴赫死後100年後才大為流行。
5、安魂曲
安魂曲其實也是彌撒曲的壹個分支,主要是指羅馬天主教用於超度亡靈的特殊彌撒,安魂曲的唱詞與普通彌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榮耀經(Gloria)與信經(Credo),增加了“震怒之日”(Dies irae)。
之所以稱為安魂曲,是因為唱詞的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開頭,第壹句是“主啊,請賜予他們永恒的安息”。安魂曲這個名詞在音樂上接受的人比較多,而教會壹般將其翻譯為追思曲。
6、c小調第五交響曲
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作品67號(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壹,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
此曲聲望之高,演出次數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貝多芬在交響曲第壹樂章的開頭,寫下壹句引人深思的警語:“命運在敲門”,從而被引用為本交響曲具有吸引力的標題。
7、b小調第八交響曲
b小調第八交響曲《未完成》,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於1822年,作者時年25歲,但直到43年後樂譜才被發現,並於1865年首次公演。
本交響曲唯有第壹、第二兩樂章擁有完整的曲譜,第三樂章只有九小節改編為管弦樂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鋼琴曲譜的形態,第四樂章則連草稿都沒有。
但由於此曲的已完成部分樂章出彩,故在形式上雖然未完成,但實際上完整無缺,並因此引出許多穿鑿附會的傳說,影響頗大。
8、拉德斯基進行曲
拉德斯基進行曲,管弦樂曲,奧地利作曲家老約翰·施特勞斯作於1848年。是老約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經常作為通俗的管弦樂音樂會的最後壹首曲目。
每年著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也總是以這首曲子作為結束曲,並已成為壹種傳統。拉德斯基進行曲以其膾炙人口的旋律和鏗鏘有力的節奏征服了廣大聽眾,人們也就漸漸地忘記了拉德斯基那段不光彩的歷史,成為流傳最為廣泛的進行曲。
9、仲夏夜之夢序曲
《仲夏夜之夢序曲》是門德爾松的代表作,它曲調明快、歡樂,是作者幸福生活、開朗情緒的寫照。曲中展現了神話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詩情畫意。
全曲充滿了壹個十七歲的年輕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清新氣息,又體現了同齡人難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樂表現力,充分表現出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及獨特才華。
10、蝴蝶
《蝴蝶》寫於1829~1831 年間,是舒曼最早的傑作,其特點是優美的散文形式。音樂本身都是快慢不等的三拍子,類似圓舞曲和波蘭舞曲的風格,整體上是假面舞會的熱鬧、生動、嬉戲的氣氛。有些段落也有輕盈飄動,如同蝴蝶翻飛的形象。
每個曲子表現各自的主題,表現手法,曲式及不同的表現情緒。《蝴蝶》的創作開創了音樂歷史上又壹重要的器樂體裁,就如同讀壹篇優美的散文在無比浪漫的意境中更能體會到的是作品"形散而神不散"的藝術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