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的意思分別如下:
1、怨憎會
便是跟妳無比討厭的人處在同壹屋檐下,擡頭不見低頭見,想不理他還不行,委實煩人;煩得久了,也便是苦難了。
2、愛別離
愛別離是壹種執著的苦。人生本來聚少離多,若能看透這點,愛別離的苦也便不存在了;但真要做到如此“空”,非有大智慧者不能為。所以佛還說,七苦之上的苦,便是不知佛法苦,謂之“苦苦”。佛主張超脫苦樂,凡人偏偏不想如此無味,明知最終是
3、求不得
天下熙熙,皆有所求;天下攘攘,皆有不得。如此便有苦惱。其實若是雞毛蒜皮,壹針壹線,不得也就算了,頂多惱壹陣子,算不得苦。世間最怕兩種求不得,壹種是“得到再失去”,壹種是“可望不可即”。
原本渴求的東西,卻遠遠的只可觀,而不能走近,甚至觀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罷不能,欲求不得。情緒裏不免傷心,焦灼和懊悔。
擴展資料:
“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是佛經中七悲中的後三悲,其他四悲為: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會,就是和怨恨、憎惡的人或事物在壹起,無法擺脫,是壹種痛苦;愛別離,和自己親愛的人分離,是壹種痛苦;
五陰熾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熾’,火熱也。盛,眾多也。陰,障蔽也。是說這五種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覺真心,使之不得顯現。求不得,想得到的東西卻總是得不到,又是壹種痛苦。
1、生
第壹苦,是“生”。請容我先貧壹句,不是生孩子那個“生”,那個算“痛並快樂著”,不算苦難的。作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著,乃是所有後續苦難的基礎。活著就是受苦,正如幾何學中的公理壹般無需證明。
2、老
第二苦,是“老”。隨著歲月的流逝,曾經的精力、健康、記憶壹壹隨風而去,老去的恐懼日漸清晰。對“老”的恐懼,本質上是壹種“得到後再眼睜睜失去”的恐懼。
3、病
病來如山倒,雖然打過拳擊的人不多,但驟然被擊倒的感覺所有大病過的人都有體會。昨天還力拔山兮氣蓋世,今天就手難縛雞氣遊絲了。
若是那病不致命,則又有病去如抽絲的過程來折磨人。病中精力不繼,什麽都幹不了,唯有睡覺;但那覺也不是無限可睡的,睡到壹定程度,便只好睜著眼睛呆呆地享受病痛了。
4、死
死的可怕,不在過程——那短暫得可以忽略不計——而在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對自己命運的認知,唯壹明確的便是壹定會死,大多數人不會喜歡死,對它無可逃避的終極性自然也恐懼有加;死之苦難,便在明知山有虎,只能虎山行——武松也是打不過這只老虎的。
當人不再恐懼死亡,它作為苦難的特質也便消失,甚至可以作為壹種享受——曾經有壹對老夫婦出門,老頭覺得冷,回家戴了副手套,然後他們走到壹片樹林裏,上吊。
對這種如此精致而從容的死法來說,苦難毋寧說是藝術。在七苦之中,死是比較老實的,若有動力,通常這個苦難壹求便來,這點比“病”要厚道些。
百度百科-七悲
百度百科-愛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