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清凈經》原文以及解讀

《清凈經》原文以及解讀

清靜經,全稱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老君就是我們說的老子,也是道教的祖師爺。這篇文章基於《道德經》的基礎之上,用裏面的思維方式,給我們講解了人處於混亂狀態下,用什麽樣的方法能夠讓頭腦清醒。這裏面主要講解了“清”和“靜”,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字,要想真正修煉出來,所要花費的功夫也是很多的。

單從字面上來解釋壹下,“清”三點水加壹個青,“青”的含義代表顏色,本意是象征著年輕的事物,充滿朝氣,充滿生氣,活力。水是生命的原動力,三點水加青,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通過這樣的聯想,對這個字有壹些想象。“靜”,同樣是兩個字組成的,壹個“青”壹個“爭”,充滿的活力還要去爭奪,正正就要負了,所以“靜”的意思是讓我們心在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能夠虛壹下,不要那麽急躁,保持壹個和諧的狀態,這樣既清又靜,自己的狀態就調整好了,才可以更好地去從事壹些事情。

我們再看看正文都講了哪些事情,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開頭講解了所有的運動本質都是“道”在運轉,這個“道”是什麽呢,不清楚,因為不知道叫做什麽,所以把她叫作“道”。她無形,這裏解讀這些語句需要知道老子的思想中,說到“無”的時候就要想到“有”。說大道無形,因為不知道,所以沒有形態,但萬物確實在這樣的規則下生存發展起來的,所以,說是無形卻也有形,肉眼看到是無,內心觀到是有。道無情,是《道德經》裏壹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無情便是不仁,解釋的意思是,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是在道的運作下生存的,老天爺不會偏袒任何事物,因此說是無情不仁,運行日月,日月就代表著天地間的萬物。大道無名,這是宇宙中永恒存在的規律,並且名可名,非常名。名稱只是壹個代號,所表達的是那樣壹個意思,萬物因此而生長存養。接下來又說了道的幾種特性,把這些特性訴說出來讓讀者去理解。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這段話主要說明的是壹切煩惱都是人過多的欲望所造成的,尤其是在這個信息化時代,物欲橫流的時代,浮躁的情形下,會出現浮躁的煩惱,這就是自己欲望過多的表現。清楚地知道自己實實在在需要的是什麽就努力踏實地去行動,這樣才會有壹個比較好的結果。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這裏有很關鍵的壹個概念,執著。可以為自己定個目標方向,但不應該在頭腦裏想象出那是什麽樣的畫面,而把壹切的行為往這上面去靠攏,如過生活中太牽強就會反噬自己,反而越來越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