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 與於襄陽書 韓愈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選 韓愈 與於襄陽書
原文 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1,謹奉書尚書閣下2: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後世者,亦莫不有後進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後焉。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後,雖盛而不傳。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須也。然而千百載乃壹相遇焉!豈上之人無可援,下之人無可推歟?何其相須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負其能不肯諂其上,上之人負其位不肯顧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窮,盛位無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為皆過也。未嘗幹之,不可謂上無其人;未嘗求之,不可謂下無其人。 愈之誦此言久矣,未嘗敢以聞於人。側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行,道方而事實,卷舒不隨乎時,文武唯其所用,豈愈所謂其人哉!抑未聞後進之士,有遇知於左右,獲禮於門下者,豈求之而未得邪?將誌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邪?何其宜聞而久不聞也。愈雖不才,其自處不敢後於恒人,閣下將求之而未得歟?古人有言:「請自隗始3。」愈今者惟朝夕芻米仆賃之資是急4,不過費閣下壹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誌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焉,則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齪齪者,既不足以語之,磊落奇偉之人,又不能聽焉,則信乎命之窮也。 謹獻舊所為文壹十八首,如賜覽觀,亦足知其誌之所存。愈恐懼再拜。
註釋 1將仕郎:文散官。守:唐代品級較低的人擔任較高官職的叫守。四門:即四門學,為國子監所統轄,其中設博士若幹人。 2閣下:指於。因做過襄州大都督,故稱於襄陽。 3隗:郭隗。郭隗建議燕昭王禮賢待士「先從隗始」。 4芻(chu):草料。
譯文 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恭敬地呈上書信給尚書閣下: 讀書人能享大名,顯耀於當世的,無壹不是有先於達仕 、有天下聲望的人為他做先導的。讀書人能夠流傳美名,照耀後世的,也無壹不是有後起的、有天下聲望的人來做他的接班人。無人做先導,雖然有美好的德才而不能彰明;無接班人的,雖有盛德而不會流傳。這兩種人,未曾不互相等待,然而千百年才相逢壹次。難道是上面沒有可以攀援的人,下面沒有可以推薦的人嗎?為什麽他們互相期待如此殷切,而相互知遇的機會是如此稀少呢?其原因是下面的人恃才而不肯奉迎上司;上面的人恃高位而不肯顧憐屬下。所以才高者往往郁郁而不得誌,位尊的無顯赫的聲名。這兩種人的做法都是不對的。未曾去向權貴拜求,不能說上面無可攀援的人;未曾去搜求賢才,不能說下面無可以推薦的人。 我講這樣的話已經很久了,卻沒有告訴過別人。從側面了解到您具有稀世之才能,人品獨特而行為出眾,遵儒家正道而處世務實,進退不隨世俗,文治武備之道只有您能自如運用。莫非我說的那先達之士就是您嗎?可是還沒有聽說有為您所賞識的後輩,受到您的禮遇。難道是搜求而未得嗎?還是您立誌於建功立業,而辦事專註以報答君主,即使遇到那樣的賢士,也沒空閑以禮相待他呢?為什麽應該聽到這種提攜後輩的事而長久沒有聽到呢?我雖無才,但對自己的要求卻不敢低於壹般人。閣下也許是求賢士沒有得到吧!古人有這樣的說法:「請從我郭隗開始吧!」我現在每天為衣食住行和雇傭人的費用著急,這不過花費您壹天的享用便足夠解決問題了。如果您說:「我立誌於建功立業,而辦事專心以報答主上,即使遇到這樣的人才,也沒空閑以禮相待。」這就不是我敢於理解贊同的了。世上無能的人,是不值得向他們談這些;而剛直高尚的人,又不能聽我的話。我命運註定窮困是無疑的了。 謹此獻上以前所寫的文章壹十八篇,如蒙翻閱,也就可以知道我的誌向所在。韓愈惶恐地再次拜禮。
評析 本文也是韓愈的壹篇幹謁文章。作者寫信給於襄陽,希望能夠獲得他的賞識與推薦。士人若要揚名於世,就需要有身居高位的人提拔引薦,而身居高位的人也需要有後起之秀來繼承他的事業才能使自己流芳千古,這兩種人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作者把於襄陽和自己分別比作這兩種人,試圖以這種贊美獲得於襄陽的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