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的具體目標包括便捷的公共服務、精細化的城市管理、宜居的生活環境、智能的基礎設施和長期的網絡安全。
在充分研究國家對智慧城市和教育信息化建設要求的基礎上,結合文獻研究,提煉出不同領域的智慧城市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壹級指標參照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國家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總體框架征求意見稿》和《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分項制定總體要求(征求意見稿)》進行設計。
主要設計理念:
從適應智慧城市評價的層面構建指標體系。由於本次研究主要符合國家發改委確定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提出的教育子領域指標,整個指標體系以城市教育信息化評價為基礎,但也突出了智慧城市為人民服務的特點,所以指標側重於智慧城市的要求,而不是傳統的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
它側重於對普通大眾(包括學生)的服務評價,側重於方便、實惠、實用的要求。
註重客觀指標的設計,兼顧主觀滿意度等指標。
考慮城市的特點。部分指標的評價可以結合具體城市的特色應用,因此在指標設計上具有壹定的擴展性,力求不評價某壹個具體應用,使城市可以有選擇地評價其特色應用的發展情況,但總體上符合智慧城市應用的特點。
評價以相對宏觀的指標為主,評價以政府主導建設或全市範圍內規模應用為主。
根據上述設計思路和智慧教育的特點,設計教育領域的評價指標由6個壹級指標和36個二級指標組成,其中學習環境的連通性、學習資源的豐富性和用戶體驗的滿意度3個壹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已作為國家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教育子領域的統計指標。
從智慧技術的角度來看,智慧教育的主要特征包括連接性、感知性、互動性、適應性、記錄性和整合性,可以通過以下指標來體現:
指標體系中考慮了校內校外學習的情況,如校內信息技術的應用情況,校外終身學習的情況,學校、家庭、社區與科教文衛等領域的銜接情況。
作為實現“智慧”的基礎技術,感知技術的使用隱含在很多評價指標中,比如學校多媒體教室感知設備的配置、壹卡通設備的跨領域應用、學習便利性、適應性、記錄完整性等,都與感知設備的應用有關。
交互特征數據中智能教育的具體特征可以通過“用戶體驗滿意度”和“管理服務包容性”的壹些二級指標來體現。
合適、適時、適當主要取決於學習者的主觀評價,很難提取壹些客觀評價指標。在指標中,與資源相關的指標包括資源的豐富程度,與用戶體驗相關的指標包括學習適應性和學習有效性。
全程記錄是技術系統“智慧”功能的基礎,指標中專門設置了“記錄完整性”指標(參考醫療領域“電子健康檔案”的做法)。這些不同領域的“記錄”結合起來,就會形成壹個完整的“全過程”記錄公民的信息。
融合的理念貫穿於教育服務的各個方面,包括學習資源、學習服務和教育政務的融合,體現在學習資源的豐富性、用戶體驗的滿意度、管理服務的包容性、系統建設的生態化等二級指標上。
智慧教育的本質是以技術融合構建生態化的學習環境,以人機合作培育數據智慧、教學智慧和文化智慧,遵循“精準、個性、優化、* * * *享受、思考、創造”的原則,讓教師展示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習者獲得恰當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和美好的發展體驗,讓學習者從不可能變為可能,從小到大,從而培養良好的能力。
智慧城市建設運營後,將更加重視大數據處理的應用。完善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技術、服務和安全支撐體系,結合智慧雲建設,拓展延伸政務、民生、商業領域的應用,積極建設智慧政務、智慧黨建、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港口、智慧工業、智慧農業、智慧金融等不同方向、不同層次的17智慧平臺體系。提高貿易數據處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