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什麽?新傳人必須了解的7位社會學家,妳還不知道?

什麽?新傳人必須了解的7位社會學家,妳還不知道?

新傳人必須了解的7位社會學家分別是馬克斯·韋伯、卡爾·馬克思、愛米爾·塗爾幹、塔爾科特·帕森斯、羅伯特·默頓、劉易斯·科塞、赫伯特·布魯默。

19世紀上半期,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命名“社會學”,被稱之為社會學之父,而三位社會學家:“卡爾·馬克思,塗爾幹,和馬克斯韋伯”所樹立的社會理論傳統,對社會學的設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傳播學在壹開始正是結合了社會學思想和其他學科思想而來的“綜合性”學科。因此,對傳播學學生來說,理解了這七位社會學大家,也就理解了傳播學的“本源”。

01、馬克斯·韋伯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百科全書式學者,古典三大家之壹。1864-1920年。其父親是德國典型官僚,母親是典型的基督徒,從事慈善事業,因此,從小韋伯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其《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被稱之為棚頂之作。

他對中國的宗教也有所研究,著有《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經濟與社會》對歐洲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細致描寫。其學術思想在社會學各個領域都有所涉獵。韋伯之妻瑪麗安娜也著有《馬克斯·韋伯傳》,對其壹生詳盡描述。

韋伯把現代社會的產生稱之為現代化進程。韋伯認為,基督教新教的宗教倫理與理性的功利計算的資本主義精神密切相關,現代化的進程就是宗教和權威衰退,科學和理性上升的祛魅過程。

相對於傳統社會的宗教和權威統治,現代社會依據的統治原則是理性原則,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理性主宰的合理化過程,其突出表現就是理性上升的同時也是非人格化的科層制官僚機構的出現和急速膨脹。

其結果是過分追求行政效率,工具理性占據了統治地位,而人的情感和自由則被忽略了,社會發展的手段取代了社會發展的目的,法蘭克福學派也批判的繼承了韋伯的理性觀,對工具理性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蛻化為集權統治工具的現實進行了批判。

推薦閱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馬克斯·韋伯傳》

2、卡爾·馬克思

德國政治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古典三大家之壹。1818-1883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是唯物辯證法,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自然觀——辯證唯物主義;社會觀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辯證邏輯——辯證法。1925年,蘇俄的布哈林著有《歷史唯物主義教程》,即把歷史唯物主義等值與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自此,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說法。

批判學派的理論基礎就包括了馬克思主義。包括:①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②意識形態的概念;③積極鬥爭的觀點。

古典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方法認為,必須將各種文化作品與其產生的歷史環境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其中心論斷:壹個社會生活資料的生產,將最終決定這個社會政治,社會和文化樣式及其未來的發展文化,永遠不可能是歷史中的主導力量,但他可以促進歷史變革或保持社會穩定。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便主張解釋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尊崇列寧、斯大林的蘇聯解釋模式。其早期代表可追溯至魯卡奇,格蘭多,到法蘭克福學派已成蔚然大觀。主要代表有:阿爾都賽,葛蘭西,伊格爾頓,阿多諾。

他們主張回歸青年人道的馬克思,但仍遵循經濟因素,決定論和社會階級分析法等基本社會歷史概念。盡管他們都高度贊揚馬克思,但也對馬克思主義作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修修正,形成各種學術流派。60年代開始,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文化及意識形態等進行批判。

推薦閱讀:《***產黨宣言》、《資本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3、愛米爾·塗爾幹

法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古典三大家之壹。1858-1917年。師從著名心理學家馮特。1898年,創立法國社會學年鑒,並創立了法國社會學年鑒學派。塗爾幹最關心的問題即“失範”,即壹個社會的秩序應該如何形成。

19世紀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也是社會矛盾凸顯的時代。塗爾幹通過對社會運行機制的理解,找到社會的病因,然後尋找治療方法。其著作皆提示了壹些深刻的理解社會的視角。

在塗爾幹看來,社會不僅僅是壹個名稱,而是有血有肉的有機體。他堅持社會唯實論和社會整體觀的目的是在個人與社會之間明確劃分壹條界線,認為二者分屬兩個不同層次,受不同性質的規律支配,必須由不同學科分別對之進行研究。

在社會與個人關系問題上,堅持社會高於個人,社會決定個人,而不是相反,即高層次事物對低層次事物具有首要的決定性意義。塗爾幹的社會觀是為他爭取社會學獨立邁出的第壹步。塗爾幹由此出發,他為社會學規定了獨立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社會學研究不必也不能涉及個體層次,它只是把社會層次作為自己的研究領域。

推薦閱讀:《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會學方法的準則》、《社會分工論》

4、塔爾科特·帕森斯

美國哈弗大學的社會學學者,美國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人。1902-1979年。20世紀初至30年代,以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為中心形成的社會學學派,在美國社會學界長期占有支配地位。美國社會學學會和《美國社會學雜誌》基本上是有芝加哥社會學系以及他所培養的學者所把持。

芝加哥以外的學者日益反感芝加哥社會學系對學會和學刊的壟斷。而1935年後,學會的重要職位被芝加哥以外的學者全面占據,後者決定出版自己的刊物《美國社會學評論》。這壹趨勢象征著其他學術重鎮的出現,其中最著名的是哈佛社會學,即結構功能主義的興起。

1937年,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壹書的出版,可以說是美國社會學發展的壹座裏程碑。他開辟了壹條新的道路即功能分析的道路,代表了壹種方法的轉折,即從早期美國社會學主導的個人主義的社會心理學方法向反心理學的整體論方法的轉折。

二戰後,功能主義已成為主要的社會學範式,到了50年代,功能主義不再被人看做僅僅是諸多社會學方法之壹,而是被視為唯壹的社會學方法。壹直到60年代中期,功能主義主導了美國社會學理論的發展方向。而功能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頓。

推薦閱讀:《社會行動的結構》、《社會系統》

5、羅伯特·默頓

美國社會學家,師從帕森斯。1910-2003年。帕森斯培養了許多出色的社會學家,例如:默頓和常人方法學的代表人物加芬克爾。默頓是帕森斯在哈佛的第壹批博士研究生之壹,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17世紀英國的科學與技術,論文已經顯露出他的功能主義的觀點。

1949年出版的《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是莫頓最具代表性的理論著作。厚度堪與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相比。1956到1957年間,莫頓被選為美國社會學會的主席。

與帕森斯熱衷於建立抽象的宏觀理論不同,默頓重視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的結合度,註重二者之間的動態聯系。他在哥倫比亞大學與紮斯菲爾德廣泛合作,承擔了這所大學應用社會學研究所的大量經驗研究項目。

在理論上,他提倡壹種介於抽象的綜合性理論同具體的經驗性命題兩者之間的壹種理論——即中層理論:中層理論處於下述兩方面之間:壹方面,在大量的日常研究中逐步形成的微觀且必要的工作假說;另壹方面,壹種包括壹切有計劃有步驟的努力,旨在提出壹種將說明所有可觀察到的社會行為,社會組織和社會變遷的壹致性的統壹的理論。

中層理論就是介於經驗概括和體系建構之間的壹種理論。默頓認為,像越軌理論,政黨機器理論,參照群體理論和相對剝奪理論都是社會學中層理論的典範。

推薦閱讀:《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科學社會學》

6、劉易斯·科塞

德國社會學家,曾擔任美國社會學會主席。科塞研究生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當時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正值黃金時期,教師中有默頓,拉紮斯菲爾德,米爾斯等人。20世紀6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社會思潮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進入60年代後,美國國內社會沖突加劇,社會矛盾尖銳,這為社會沖突論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而科塞的沖突論則與結構功能主義有著某種聯系的功能主義沖突論。他壹方面師從著名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社會學家莫頓,另壹方面又受到德國理論的熏陶,特別是受到了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齊美爾思想的影響。

科塞在《社會沖突的功能》開篇既指出本書是為闡明社會沖突的概念,並進而檢驗這壹概念在實證社會學研究中的應用而做的壹次艱難的努力。科塞在指出我們關心的是社會沖突的功能,而不是它的反功能。

也就是說,關心的是社會沖突,增強特定社會關系或群體的適應或調試能力的結果,而不是降低這種能力的結果。社會沖突絕不僅僅是起分裂作用的消極因素,社會沖突可以在群體。他人際關系中承擔請壹些決定性的功能,比如他可以有助於維持群體的邊界,防止群體成員的退出。

推薦閱讀:《貪婪的制度》、《社會沖突的功能》

7、赫伯特·布魯默

美國社會學家。符號互動論的主要倡導者和定名人。1900-1987年。如果說社會交換理論是以人類的外顯行為為研究重點發展起來的壹種理論,那麽符號互動論就是以人類的內隱行為為重點發展起來的又壹種理論,它的產生得助於兩個領域的學者。壹個是實用主義哲學家,壹個是美國的芝加哥學派的學者。

實用主義哲學家:以詹姆斯和杜威為代表。他們提倡過程哲學,自然主義和進化論的視角,強調現代科學方法,重視教育改革以及堅定信奉社會民主。美國芝加哥學者則重視經驗研究,最早是以帕克等人對芝加哥城市社會問題的研究而聞名。

符號互動論將互動本身作為分析的單位,人類的互動是以符號的使用解釋或者。等於是在人們行為的刺激和反應之間插入了壹個解釋的過程。米德是對符號互動論的基本思想貢獻最大的壹位思想家。

布魯默的主要觀點是:

①人類社會是由具有自我的個人組成的,人類創造並使用符號來表示周圍的世界。

②互動是個人、他人和群體之間意義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續過程。

③符號互動創造維持和改變社會結構。

④社會學方法必須著重於研究人們作出情景定義和選擇行動路線的過程。

⑤理論應能解釋互動過程,並指出壹般行動和互動發生的條件。只有持續的參與觀察-檢驗方法才適合於互動分析。

推薦閱讀:《勞資關系中的社會理論》、《符號互動論:觀點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