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4之後,德國的實力因為道斯計劃的援助而不斷增強。法國要求維持凡爾賽條約規定的領土和邊界現狀。德國也試圖調整與法國的關系,努力恢復大國地位。英法德等七國在美國的支持下召開了洛迦諾會議。簽署洛迦諾公約
內容:
該公約於1925 12 1在倫敦正式簽署。其主要內容包括:洛迦諾會議最後議定書;《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證條約》又稱《萊茵安全公約》,規定德、法、比相互保證德比和德、法邊界不可侵犯,遵守《凡爾賽條約》關於萊茵河非軍事化的規定。英國和意大利作為保證國,承擔援助被侵略國的義務;德國德比、法國、德國和捷克之間的仲裁條約規定,德國和比利時、法國、波蘭和捷克應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每組締約方應設立壹個常設調解委員會,處理雙方之間的問題。法國、波蘭和法國之間的《保障條約》規定,在抵抗無端攻擊時,應相互支持。該公約保證了德國與其西部鄰國的邊界現狀,對改善法德關系、穩定歐洲局勢具有積極意義,但並沒有保證德國與其東部鄰國的邊界,即沒有限制德國的東擴。
結果:
1930年,德國極端民族主義再次擡頭,“洛迦諾精神”宣告幻滅。1934年,對於“東方洛迦諾”的提議,德國反對確認東部邊界;而波蘭則要求西方承認其在1920年從蘇聯獲得的土地收益,因此未能達成任何協議。1936年3月7日,納粹德國否認羅加諾協議,進入萊茵蘭原本的非軍事區。
希特勒上臺後,於1936年3月7日出兵萊茵河非軍事區,宣布不再受洛迦諾公約約束。1939年4月28日,他正式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隨即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