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雨霖鈴》古詩賞析

《雨霖鈴》古詩賞析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譯文]多情人自古就為離別憂傷,更何況在那深秋清冷的晚上。

[出典]北宋柳永《雨霖鈴》

註:

1、柳永《雨霖鈴》原文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②,驟雨③初歇。都門帳飲無緒④,留戀處⑤,蘭舟⑥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⑦。念去去⑧、千裏煙波,暮靄⑨沈沈⑩楚天⑾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⑿!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⒀,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⒁,更與何人說?

2、註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後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壹百零三字,仄韻。這首詞選自《全宋詞》,雨霖鈴又作雨淋鈴。這首詞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寫的,抒發了跟情人難分難舍的感情。

②對長亭晚:面對長亭,正是傍晚時分。

③驟雨:陣雨。

④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⑤留戀處:壹作“方留亦處”.

⑥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⑦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壹程又壹程(分手後越來越遠)。

⑨暮靄:傍晚的雲氣。

⑩沈沈:深厚的樣子。

⑾楚天:戰國時期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壹帶屬於楚國,這裏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節:蕭瑟冷落的秋季。

⒀經年:經過壹年或多年,此指年復壹年。

⒁風情:情意(男女戀情)。

3、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壹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壹程又壹程,千裏迢迢,壹片煙波,那夜霧沈沈的楚地天空竟是壹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壹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壹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4、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壹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雨霖鈴》被稱為宋金十大名曲之壹。本篇《雨霖鈴》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壹。自古以來,表現男女離別之情的詩詞曲賦層出不窮,而獨有柳永的慢詞《雨霖鈴》經久不衰,傳誦至今,這確實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緣由,固然與作者坎坷的身世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但《雨霖鈴》的成功還在於其獨到的表現手法:層次分明,語意明確,鋪敘景物,傾吐心情,絕少掩飾;善於用“點染”法,反復塗抹,渲染效果。

5、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余。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了。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象,重在刻劃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盡離情別緒,可嘆為觀止。

6、詞的起頭三句點明時間、地點、景物,事件是與自己心愛的人餞別。晚上,陣雨才停,知了發出淒切的鳴叫,長亭送別,叫人如何能夠忍受這離別的痛苦!這蟬鳴助添悲涼,而壹開始即道出“淒切”,為這首詞定了調子。這壹層展開了壹個淒涼的氛圍。

7、“都門”兩句,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兩情依依,難舍難分之際,客船卻不斷催促。心理矛盾,欲飲無緒,欲留不得。由此可窺見留戀之情深。“執手”兩句,再加深塗抹,在“執手”、“相看”、“無語”中更使人傷心失魄。這壹層極寫留戀之情。以上兩層極盡回環、頓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為之嗚咽。

8、“念去去”以後,則大氣包舉,壹瀉千裏,似江流出峽,直馳平川,詞亦直抒胸懷。以“念”這壹領字帶起,表明是設想別後的道路遼遠,“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浩渺的煙波,沈沈的暮靄,遼闊的天空,全是寫景,實際上全含的是情,襯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見無期,景無邊而情無限。換頭以情起,嘆息從古到今離別之可哀,“傷離別”點明這首詞的主旨。

9、“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句又將推進壹層,更何況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時節呢,這是多麽難以忍受啊!這是把江淹《別賦》中“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兩者結合起來,提煉出這兩句。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句中,更賦予以新的意義。

10、“今宵”二句,又進壹步推想別後的淒涼,然而景物清麗真切,真象別者酒醒後在船中之所見。這壹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也是寫離別的。離別的人壹看到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昔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湧起壹縷縷離愁。“楊柳岸”三字明寫眼前景而暗寫別時情,顯得含蓄而有余味。幾如身歷其境,忘其是設想了。

11、“此去”二句,再推想別後長久的寂寞,虛度美好年華。“便縱有”兩句,再從上兩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嘆後會難期,風情無人訴說,藝術地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層真是“余恨無窮,余味不盡”(唐圭璋《唐宋詞簡釋》)。

12、“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壹句,則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壹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後壹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壹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淒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

13、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壹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壹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壹日,年復壹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14、起首“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環境,點出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通過這些景物描寫,融情入景,點染氣氛,準確地將戀人分別時淒涼的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淒涼傷感的調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寫景而字字含情。

15、“都門帳飲”是寫離別的情形。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戀人分手。“無緒”,指理不出頭緒,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意思。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正在難分難舍之際,船家又陣陣“催發”.透露了現實的無情和詞人內心的痛苦。

16、“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不得不別的情景。壹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壹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壹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這是白描手法,所謂“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

17、“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寫別後思念的預想。詞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給天容水色塗上了陰影。壹個“念”字,告訴讀者下面寫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遠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極好,不願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淒楚。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而且壹路上暮靄深沈、煙波千裏,最後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於言表。從詞的結構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18、“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自古以來多情者都會因離別傷心。“自古”兩字,從個別特殊的現象出發,提升為普遍、廣泛的現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壹句,則強調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作者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中,而且層層加碼,創造出新意。

19、“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寫酒醒後的心境,也是他飄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柳”、“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曉風淒冷,寫別後的寒心;殘月破碎,寫今後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淒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壹種特有的意境。難怪它為人稱道,成為名句。

20、再從今後長遠設想:“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更深壹層推想離別以後慘不成歡的`境況。今後漫長的孤獨日子怎麽挨得過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於虛設,因為再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賞;再退壹步,即便對著美景,能產生壹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壹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劃到了細致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

21、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壹向被判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於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堪稱俗不傷雅,雅不避俗。

22、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沈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於意境的營造。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壹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3、在那種冷落淒清的季節裏,所有的人都會渴望壹種相逢。

思念在分手後開始生長,長成佇立岸邊的棵棵楊柳,盼望著青衫上酒漬斑斑的妳乘壹葉扁舟從暮靄沈沈的煙波中駛來,輕訴前種風情。

那曉風殘月依舊醉著,妳可曾記得執手相看的淚眼,離別裏是誰與妳淺吟低唱麽?

早知道凡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吟唱妳的詞,可不曾想到,自從妳把士大夫的精雕細刻變成了壹種流行之後,妳筆下的那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竟成為銘刻古今的愛情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