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的年紀,都是成年人了,卻還在理直氣壯的和父母要著錢,甚至是畢業了,還要父母支援,要買房子,父母幫著付首付,要買車,父母幫著買,甚至結婚,很多人都是父母壹手操辦。他們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還要為我們成家立業,這本不是我們自己的事嗎?我們這壹代的年輕人,到底缺失了什麽?前段時間很火的壹篇文章:妳的父母尚在茍且,妳卻在談詩和遠方,赤裸裸的體現了我們這壹代人的思想,我們毫無節制的揮霍著父母寄來的錢,卻從來不思考錢是怎麽來的。
有個舍友今年二戰,為了能考上自己夢想大學的研究生,本來這是多麽勵誌的事情,可是我問她:妳畢業了怎麽辦?住哪?生活費怎麽解決?她說:這些都不是我擔心的事,我媽肯定會給我想辦法的。我只要靜心讀書就行了。大姐,妳都23歲了,還這麽天真的想著父母為妳做壹切,妳已經不是當年那個18歲考大學的妳了,那時候妳可以壹心只讀聖賢書,現在,畢業了,怎麽好意思壹切還依靠家裏人?
旅行本身的意義挺好的,那也應該是在我們有能力的範圍內。而且我覺得旅行,就應該壹兩個誌趣相投的人去,去想去的地方靜靜的聆聽屬於那個地方的聲音,可以不用去大家都追捧的景點,去最代表那個城市生活特色的街頭小巷。壹個同學,她在大學時,用自己寒假打工掙來的錢,壹個人去了成都,在火車上,看著自己想看的書,到了成都時,她沒有隨大流,去那些著名的景點,而是去了能感受成都生活氣息的小巷,慢悠悠的喝著茶,和本地人聊著天、聽著戲曲。去了壹次成都,真正的體會到了成都人的生活。這樣的旅行,才是有意義的旅行。
而我們大多數人,圖高興、熱鬧,壹群人風風火火的去旅行,或許這稱不上旅行。趕時間似的逛著壹個接壹個的景點,到個地方,拿著自拍桿拍照,拍完了,人走了,最後的回憶裏只有:哎,這張拍的好醜,哇!這個照的超級好看。去那個城市、那個景點的意義,只剩下了人與景的合影。況且,那麽多人,大家肯定會有分歧,有的人喜歡逛這裏,有的人喜歡逛那裏,往往會產生矛盾,本來高高興興的旅行,最後不歡而散。
壹群人去旅遊,會讓人產生從眾心理,本來不想去,結果大家都去,最後不得不去,硬著頭皮和父母要錢,這樣的旅行,有什麽意義。當妳和父母要錢去逛時,有沒有想過妳父母活了大半輩子,可能都沒出過壹次遠門。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旅行,我覺得是等自己有了壹定的物質基礎之後,和幾個誌趣相投的人,或者自己壹個人,去想去的地方,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感受不同的世界,而不是花著父母的錢,毫無意義的逛。
真正的旅行,要用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