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車型的建議胎壓其實不壹樣的,修理店給輪胎打氣之所以默認打2.5bar,或者叫做“2.5kg”,其實是為了讓學徒打氣的時候不容易出錯。
而且按照2.5bar這個胎壓打氣,車子也不容易出問題。
打氣的壹般都是學徒,2.5bar好記打氣這種簡單的事情壹般都是讓學徒做,2.5bar也好記。
期刊《職教通訊》上面有篇文章,《銀川市中職學校學生頂崗實習問題的調查——以銀川職業技術學院汽修專業為例》上面講到這個情況。
企業給實習生安排任務的時候是比較邊緣的,參與實操技能訓練的機會也相對比較少。
但如果說,安排的任務給實習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有可能會傷害學生的積極性。
簡單地講就是:學徒的工作要相對簡單,不容易出錯,那麽給每輛車子打個2.5kg的固定的胎壓,總比壹個車型壹個胎壓要簡單的。
好比:剛上壹年級,學的是拼音和加減法,不會讓我們去寫作文的,不會去算乘除的,就差不多這個感覺。
打2.5bar更適合大部分車主2.5bar的胎壓雖然是國標,但是偏高為什麽偏偏是2.5bar呢?不好大家都打2.4bar的嗎?有區別嗎?
首先,根據國標GB/T 2978-2014的規定:絕大部分轎車用的是子午線輪胎,標準充氣壓力值都是250kpa。
換算下來就是我們常說的:2.5kg、2.5bar。
但是其實很多家用車的標定胎壓是比2.5bar低的。比如說:19款豐田卡羅拉的建議胎壓是2.3bar;19款本田CR-V建議胎壓更低了,只有2.1bar。
豐田榮放的建議胎壓是2.2bar;大眾朗逸的建議胎壓是2.1bar。
這些車子設定的建議胎壓和國標是不同,但都是工程師調試出來的最優數值。
比如說:車上壹個部件國標規定壽命要10萬次,廠家覺得可以做得更優秀,做到了20萬次,那不是挺好的嗎?對不對?
但總得來說,很多家用車打2.5bar,其實是偏高壹點點的。
胎壓偏高更保險不過修理店打2.5bar這個偏高的胎壓,其實也是個比較保險的做法,因為很多車主朋友在上路前,是沒有檢查胎壓這個習慣的。
JATMA(日本汽車輪胎協會)做了壹個調查,有38%的車子,在配備不合格的情況下就上路行駛了,其中胎壓不合適的情況占到88%。
在這種情況下,胎壓偏高還是比胎壓偏低相對更安全壹點了。
吉林大學的碩士論文,《胎壓檢測的低頻喚醒系統設計》上面講。
如果輪胎充氣不足,由於車身壓力大,輪胎會過度變形,輪胎胎溫會急劇上升導致過熱,最終會讓外殼破裂。
而且它有強調:輪胎充氣不足的潛在危險,是比輪胎充氣過度會更大壹點的。
這就和做數學題目差不多,實在做不出來的時候,老師都會說的:“妳多寫點總比少寫點好。”是不是?
輪胎打氣也差不多,胎壓偏低,搞了不好輪胎爆掉了。
讓車主更省心考慮到輪胎自己也會慢慢漏氣的呀,是不是?修理店打個2.5kg,也可以讓我們車主朋友更省心壹點。
韓泰官網寫的:輪胎壹個月會下降1psi的壓力,換算下來就是0.07bar左右的胎壓,3個月就下降0.21bar的胎壓了。
如果建議胎壓是2.3bar的車型,妳打個2.5bar,3個月不用擔心胎壓;建議打2.1bar的,有個半年可以不用管輪胎了,也挺好的。
妳打好就2.1bar,過了3個月,已經低於建議胎壓了,對不對?我們又不可能天天打氣的,對不對?
能按廠家要求的打最好但有些車主朋友有條件的話,按照建議胎壓來打會更好了,對不對?
普利司通官網有個關於輪胎使用和保養的註意事項的:胎壓應該按照汽車廠商建議的氣壓進行調節,但是要壹月壹次定期檢查冷車胎壓。
也就是說,有時間壹個月檢查壹次胎壓的朋友,妳真的是很喜歡妳這個車子了。
和修理店的人說壹下:“我這個車子打多少,妳就照著我的來。”這個當然是最好。
打2.5bar是相對保險、安全的做法總結壹下,修理店打2.5kg,壹方面是讓學徒操作不容易出錯,人家也幹不了太多的事,而且相對保險、安全。
我們車子打完氣,有可能過了好幾個月都是不去管它的,慢慢降下來,依然是在建議的胎壓值之上,在上面,頂多顛壹點。
偏低,搞了不好輪胎要壞掉。好,就是這麽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