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這是很久以前出版的紀實文學。作者用通俗的語言描述了人類與埃博拉、拉沙熱、艾滋病等傳染病鬥爭的歷程。
雖然作為壹本醫學書籍,書中充斥著各種專有名詞,但這些並不妨礙任何讀者閱讀。其實我們現在看的這本書,更像是壹個教程。因為如果我們每壹個人都讀過並關註了這本書,很可能就避免了這次疫情。
在書中,作者說:人類已經輸掉了這場與瘟疫的戰鬥。雖然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殘酷,但是回顧壹下這本書出版後人類的歷史,妳會覺得這種說法似乎是真的。
這本書出版後,艾滋病從非洲和美國爆發,逐漸蔓延到全世界;曾經被根除的瘧疾在熱帶地區死灰復燃,死亡人數多於存活人數;耐藥菌卷土重來,以驚人的速度感染新人;SARS曾在幾個月內肆虐中國,吞噬了許多鮮活的生命。多年來,禽流感壹直在世界各地爆發,死亡的消息不斷傳來...
直到現在,“新型冠狀病毒”又在我們身邊爆發了。事實表明,作者可能並非危言聳聽,我們遲早會補上這壹課。如果妳重視健康,妳應該讀這本書。畢竟生命對人來說只有壹次,生命是上天的事。
2、《* * *》芭芭拉·納特森-霍洛韋的
推薦理由:妳可能從很多文章中看到,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與蝙蝠有關。
但我大概不知道,癌癥信息就藏在古恐龍的化石裏;很多動物身上的“刻板行為”其實很像人類的強迫癥;鸚鵡喜歡拔毛,直到大量出血。他們也可能有自虐的傾向...
其實人類、動物、疾病之間的關系遠比妳想象的復雜。人類的很多行為和疾病都可以追溯到動物,動物會患上心臟病、肥胖癥、厭食癥、癌癥等等。我們與動物的關系有著悠久而深刻的歷史,所以對人類疾病的研究很可能需要從壹個全新的角度切入,那就是人獸同源。
醫生和患者都需要超越醫院病床的界限進行思考,延伸到農舍、叢林、海洋和天空。因為這個世界的健康不僅僅是由我們人類決定的,而是由這個星球上所有的生物決定的。
3、彼得·胡伯的《人生的關鍵抉擇》
推薦理由:每個人都難免生老病死。然而,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似乎有能力與命運抗衡。自古以來,患者只需要配合醫生的治療。直到40年前的凱倫·安·昆蘭事件,人們才突然意識到,醫生和病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於是病人賦權運動興起。
這本書的作者彼得·胡伯是美國杜克大學的教授。他既是執業醫生,也是大學的行為科學家。在這本書裏,作者分析了很多現象,比如醫生的行話,醫患之間的情感差異,誤導性的數據等等。
本書的主要素材也來源於作者多年行醫的實踐和思考。作者以大量生動的事例肯定了給予患者自主權的必要性,但也指出了自主權模式的缺陷並分析了缺陷產生的原因。最後,作者提出了醫患關系中醫患雙方共同做出醫療決策的新模式。
4、《豁免權》梅尤拉比斯
推薦理由:與其他科普書籍不同,這本書的文筆之美,涉及面之廣,可能遠遠超出妳的想象。書中的對照不僅涉及醫學和醫學史,還涉及歷史、文學、制度、神話等。但書中討論的核心問題只有壹個——疫苗接種和免疫。
作者從壹個母親的角度,描述了壹個新手媽媽面對世界的焦慮:她不能完全信任政府和醫療機構,她擔心孩子呼吸什麽空氣,吃什麽食物,用什麽床墊,吃什麽藥,打什麽疫苗...
她發現人們實際上無法讓自己的孩子或自己“對世界免疫”,於是她開始了對“免疫”的詳細調查。
這本書收集了她所有的研究內容。她在書中告訴我們,每個個體其實都在壹次又壹次地面臨著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在這個大家息息相關的時代,人們應該學會用理性的力量瓦解偏見,貼近現實。學會判斷和選擇。
可以說,這本書雖然講的是“免疫”,但說到底,其實講的是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和命運在這個世界上是如何相互關聯的。
5.“為什麽我們沒有死?”奧伊丹·本·巴拉克
推薦理由:這本書拋出了很多很少有人會認真思考的極其嚴肅的問題。所以作者巧妙地設計了壹個免疫系統的漫遊之旅,從免疫學的角度給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讀完這本書,妳會徹底了解免疫系統是如何工作的,它是如何消滅病原體的,我們為什麽對某些病原體免疫,以及免疫系統的進化史。
書中還介紹了我們更關心的抗生素和疫苗的作用,並通過當前免疫系統的幹預和進化趨勢描繪了人類免疫系統的未來圖景。
有科學家做過這樣的比喻:面對人體的各種疾病,醫生能做的只是最簡單的加減乘除;人體的免疫系統解決了所有像微積分壹樣難的復雜問題。言下之意,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最好的醫生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此時此刻,認識妳身體裏最好的醫生,提高免疫力,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