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客運站:68287095
洋山專線:68022000
小洋山舊稱羊山,與大洋山以及沈家灣島和唐腦山等均為崎嶇列島主要島嶼,列島由83個小島礁組成,多裸巖禿石,因路崎嶇不平,故名。或說是因島上多羊而得名。又因島域較小而改稱小羊山,後演寫為洋山、小洋山,另有三塔山和猴山等名。
小洋山島居大洋山之北,位菜園鎮西南39公裏處,距上海蘆潮港30公裏,小洋山面積僅1.76平方公裏。島上平地少,多禿巖,最高為觀音山,海拔141.7米。1934年始建小洋鄉,鄉政府駐地南嶴村。居民約3500余人,其先輩大多從寧波、溫州、岱山、南匯等地遷入。1962年屬於大衢縣。後歸嵊泗縣。
小洋山為崎嶇列島第二大島,曾是小洋鄉政府所在地。北距大陸(上海蘆潮港)30公裏,東距嵊泗縣城菜園鎮39.2公裏。島呈"士"字形,南北走向,兩頭寬大高聳,中部狹小低平。長約2.5公裏,寬700米,陸域面積1.76平方公裏,其中丘陵面積1.71平方公裏。島上群峰起伏,山勢陡峭,平地甚少,多裸巖,最高點為南部大觀音山,海拔141.7米。海岸線長14.21公裏。 與大小洋山最近的是衢山島。
小洋山原名小羊山,因島上多羊而名。小洋山開發較早,唐代已有居民,已毀的羊山大帝殿建於唐貞觀四年。明、清時與大洋山同為江浙屏障、海防要地。明嘉靖時有官兵戍守防倭;清順治年間鄭成功、張煌言北上伐清曾會泊於該島;乾隆、嘉慶年間水師屢戰閩盜蔡牽於此。1934年建小洋鄉。1950年7月7日解放,同年11月建小洋鄉人民政府。1958年改為小洋生產大隊。1962年與大洋、灘滸、徐公合建洋山人民公社,劃屬大衢縣。1964年6月復歸嵊泗縣。1966年拆洋山公社,小洋山改建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小洋鄉。2001年與大洋鎮、灘滸鄉合並為洋山鎮。
2000年有居民1304戶,3423人,轄3個行政村,有6個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