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豐子愷的資料

豐子愷的資料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漢族,浙江崇德(今桐鄉)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壹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風格雍容恬靜,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他的兒子豐華瞻為父親作傳《豐子愷小傳》。豐子愷給孩子們寫了壹封信《給我的孩子們》,書籍《我的苦學經驗》深受讀者喜歡。

中文名: 豐子愷

別名: 豐潤、豐仁、嬰行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

出生日期: 壹八九八年

逝世日期: 壹九七五年

職業: 散文家,教育家,漫畫家

畢業院校: 浙江省立第壹師範學校

主要成就: 他是中國現代漫畫的開端

代表作品: 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隨筆二十篇》

豐子愷

豐子愷,原名豐潤,是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壹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豐子愷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壹,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藝術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名畫巡禮》《豐子愷文集》等著作。他壹生出版的著作達壹百八十多部。

十年動亂期間,遭受迫害,積郁成病,於1975年不治而逝,享年七十八歲。 豐子愷自幼愛好美術,1914年入省立第壹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另壹位對他有較大影響的老師則是夏丏尊,他稱李叔同為“爸爸”,夏丏尊為“媽媽”,這兩位老師尤其是李叔同,對他的壹生影響甚大。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曾寫作文《懷念李叔同先生》以紀念恩師。1917年與同學組織桐蔭畫會。1919年師範學校畢業後,與同學數人在上海創辦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並任圖畫教師。1921年東渡日本短期考察,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1922年回國到浙江上虞春輝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朱自清、朱光潛等人結為好友。回國後從事美術、音樂教學,曾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同時進行繪畫、文學創作和文學、藝術方面的編譯工作。1924年,與友人創辦立達學園。抗戰期間,輾轉於西南各地,在壹些大專院校執教。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4月號首次發表了他的畫作《人散後,壹鉤新月天如水》。 

豐子愷 兒童漫畫(20張)   豐子愷漢臯春望

上陸續發表,並冠以“漫畫”的題頭。自此中國才開始有“漫畫”這壹名稱。1925年成立立達學會,參加者有茅盾、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鐸、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職於上海藝術大學。1929年被開明書店聘為編輯。1931年,他的第壹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由開明書店出版。七七事變後,率全家逃難。1937年編成《漫畫日本侵華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學講師、副教授。1942年任重慶國立藝專教授兼教務主任。1943年起結束教學生涯,專門從事繪畫和寫作。陸續譯著出版《音樂的常識》《音樂入門》《近世十大音樂家》《孩子們的音樂》等面向中小學生和普通音樂愛好者的通俗讀物,為現代音樂知識的普及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畫冊《子愷漫畫選》。1952年後歷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文 豐子愷書法作品

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供繪畫、書法,亦擅散文創作及文學翻譯。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受人敬仰的漫畫家,散文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壹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漫畫更是膾炙人口。豐先生作品流傳極廣,失散也很多,就是結集出版的五十余種畫冊也大多絕跡於市場,給讀者帶來極大遺憾。在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中,漫畫恐怕是最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幾筆,就勾畫出壹個意境,比如《人散後,壹鉤新月天如水》,幾個茶杯,壹卷簾櫳,便是十分心情。豐先生的許多漫畫,都是以兒童作為題材的,例如《阿寶赤膊》,《妳給我削瓜,我給妳打扇》和《會議》。讀豐先生的兒童漫畫,讓我們這些所謂的成人都覺得慚愧。什麽時候,我們這個世界,能少壹些欺詐,少壹些執著,多壹些自然,多壹些淡泊。 豐子愷的散文,在我國新文學史上也有較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隨筆二十篇》《甘美的回憶》《藝術趣味》《率真集》《護生畫集》(***6部)等。這些作品除壹部分藝術評論以外,大都是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

編輯本段生平事件

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出生在浙江省崇德縣。由於是同輩中唯壹的男孩子,他自小時候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壹生,浸透在他的性格裏,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 1914年,豐子愷考上了浙江省立第壹師範學校。在這所學校裏,豐子愷結識了對他的壹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僅給予他音樂和美術上的啟蒙,也在為人處世上為他作了榜樣;而後者所提倡使用生動活潑的白話文、如實地表現自己真實的感受的主張,則始終被他奉為圭臯,成為他以後散文創作中的最可親可愛的特點。在這兩位與他情誼深厚的老師那裏,豐子愷找到了伴隨他壹生的三樣東西--文學、繪畫和音樂。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豐子愷自此與佛教結緣。 1919年學校畢業,組織發起"中華美育會"。創《美育》雜誌。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壹所包括圖畫、音樂、手工藝各科的藝術師範學校--上海專科師範學校。 1926年,豐子愷參與發起和創辦開明書店。 1927年11月,從弘壹法師皈依佛門,法名嬰行。 1933年,故鄉新居"緣緣堂"落成,自此專心譯著。 1975年9月15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