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不孝有三是哪三

不孝有三是哪三

“不孝有三”所指如下。

壹不孝: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

二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

三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話。

擴展資料: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名言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通常被解釋為: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後代最為重要。

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沒告訴父母而娶堯的二女為妻,就是因為擔心絕了後代,所以在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壹樣的。後人對孟子這些話的原意存在不同解讀,爭議點主要集中於“三”和“無後”。事實上,孟老夫子僅僅說了“無後為大”之不孝,對“三不孝”中的那兩種不孝沒有直接點明。到了東漢時代壹位叫趙岐的經學家才又為他做了補充。

趙岐在《孟子註》中說:“於理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壹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其意即:壹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壹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後來,宋代朱熹的《孟子集註》又提出了另外兩件不孝:壹件是“貧不仕”,家裏貧窮,不出去做官發財來養父母,另壹件是“陷父母於不義”。再加上孟子說的“無後”,湊成“不孝有三”的三件事。“不過,基本以趙岐的三孝為準。”謝教授還指出,除了“無後”外,對於孟子口中的“三”,有人理解為“多”的意思,並非具體數字“三”。

參考資料:

不孝有三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