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吾國教育病理》讀後感:認識現狀 支持孩子

《吾國教育病理》讀後感:認識現狀 支持孩子

中國的教育是壹場全民參與的軍備競賽,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在孩子讀幼兒園期間,我看到了幼兒園的問題,隨即開始各種特色幼兒園之路,以為可以找到理想的教育避免孩子成為壹個像我壹樣沒有思考、麻木不仁、隨波逐流的人。然而,輾轉換了六七個學校,我只能得出中國的體制內教育有問題,體制外教育可能問題更大的結論。那麽,體制內教育具體的癥結在哪?讀書少?輕副課?老師素質?《吾國教育病理》壹書從宏觀到微觀系統梳理了教育的各種問題,並提出了他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法。

中國的教育想要改善並不是不可以的,只是不想改而已。

在德國,在孩子10歲左右就會開始分流,根據孩子的特點會分流到主體中學、實體中學和文科中學,分別對應職業教育和大學,後來又加入了綜合中學,為了晚熟的孩子在中學能夠重新選擇。這樣的制度壹方面可以分流參加高考的人,減少高考的競爭性;另壹方面,促進了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直接成就了全世界最先進的制造業。

大學教育應該選拔的是少數、頂尖引領社會發展進步的學術型人才,而大多數人更需要過的是普通的生活,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遇見風險、未知的綜合能力,情緒調控能力等等。造成這樣的結果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們的職業技術專業工人並沒有應有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因為社會整體不夠重視,所以職業教育也沒有加大投入,大部分職業教育還是以理論課程為主,缺少相應的實踐鍛煉,與企業的需求基本脫軌(德國是國家給學生資助、工廠提供設備,大學生基本是在工廠直接操作來學習,培養的是完全符合工廠需要的人才,即使學生學成之後另謀高就對企業來說損失也不大)。所以這又是壹個閉合的惡性循環。工人收入、地位不高,想要學技術的人少,職業教育不重視,企業不想要工人,工人收入更低。前幾年我也總是信誓旦旦地說,只要是孩子自己願意選擇的,哪怕他是壹位清潔工,我也會全力支持。但是生活的困境讓我看到,當壹個人為了生存還要拼勁全力時,他根本就沒有選擇權。

所以,大部分人都走在高考這座獨木橋上。這讓這場考試變成了徹底的軍備競賽,而且愈演愈烈。先是各種考試學的應運而生,各路大神研究各種考試模型,猜題、押題、如何不看題只看答案就可以百分之百選對,真實匪夷所思。另壹方面,越來越多的人走在這條路上,學歷層次越來越高,效能卻越來越低。原來只需要高中學歷的職業現在卻要研究生來做,就業越來越難。

但是沒有人會承認我們家的孩子沒有學習這個天賦,所以我們經常會說,錯了沒關系,關鍵是態度,學習的態度要對!不斷的重復練習,只要認真努力,不可能不會!聽說名校就是壹年級開始天天測,周周考,孩子們錯壹分都覺得不應該,這樣的學校還是壹位難求!

壹匹馬拉了12年的磨,妳讓它飛奔,可能嗎?不僅今天奔不起來,永遠也不會像壹個從不拉磨的馬壹樣飛奔。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現實。原來壹個家庭還可以分流,擅長讀書的去考科舉,剩余的孩子各自做事,舉全家之力來支持考取功名之路。現代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庭都是舉三代人之力來供養壹個孩子,希望他都考上大學,光宗耀祖。

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是劉翔的天賦,妳有可能通過努力成為劉翔壹樣的“飛人”,因為這樣巨大的成功基本是天賦、努力、運氣等等綜合因素的結果。但我們大不部分人不可能成為劉翔,但我們依然需要熱愛運動,如果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坐在壹張桌子上刷卷子,只有考試會考的項目才會去練習,這個人是不可能熱愛運動的,而良好的運動習慣是我們普通人健康生活的必備之壹。

天賦這麽重要,不需要努力了?

完全不是。後天環境對素質形成的廣泛作用,不是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發生的,相反它主要發生於嬰兒期和幼年期,即所謂“印刻”和“關鍵期”。“存在著壹扇狹窄的時間之窗,只有在此期間印刻才能發生。”(裏德利,2003)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孩子在3歲前的各種生活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孩子穩定、有規律的日常生活的建立,孩子規則意識、自主能力的培養,這些都隱藏在日復壹日的吃飯、洗漱、睡覺、玩耍當中。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的建立,後面還可以修改,但真的比較費勁。比如如果壹個孩子常常在晚上十點以後還在聲光電高度刺激的商場遊玩,壹個孩子沒有機會自己爬行、走路,沒有機會自己吃飯,這都會非常影響孩子入學之後的專註力、動手能力、思維力。

那麽,我能做什麽?

如果是6歲以前的小孩子,建立常規,高質量陪伴,親子閱讀、親子遊戲,多去戶外,多讓身體活動。

如果已經上了小學,學習情緒管理、溝通技巧,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陪伴孩子度過適應期,鼓勵孩子建立自主管理能力,做好後勤服務保障。

如果有余力,放平心態,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從優點上建立自信。

如果還有余力,學習中外各種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能自己親自上陣暗中幫助或者在最合適的時期幫助孩子最好,如果做不到,千萬不要氣餒,互聯網的發展至少讓我們可以選擇更好的老師。無論孩子的分數怎麽變化,無論孩子的老師怎麽施壓,我們能夠做到巋然不動,了然於心。

高考只是人生的壹個階段,我們的目標是建立終身學習的習慣,能夠讓我們更客觀、更理性地生活,更好地處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在壹個被“軍備競賽”裹挾的社會,要跳出來不被影響,真的很難很難。經常有朋友會說,妳難道讓妳的孩子以後不高考嗎?不進入社會嗎?既然社會就是這樣,我們能怎麽辦呢?然後膜拜各種學*思,想方設法進入著名的“*水”中學。

從認識到體制教育的弊端,到開始把希望寄托在各種神奇的體制外教育,然後到開始面對體制,面對各種問題,讀這本書又讓有了壹些清醒的認識,但我知道我真的還是很功利,很愚蠢。讀書,關註白卷、噪音等壹些優秀的教育公眾號,每天提醒自己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無知,謹慎地幹預孩子的生活,做自己能做的,做好自己能做的。

教育是生活,但生活不僅僅是教育。希望每壹個孩子無論在人生的任何時期遇到任何困難,他都能夠堅信:沒關系,我還有我的家可以回,我還有我的父母深愛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