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告訴我們什麽的道理
粽子告訴我們什麽的道理,粽子是民間特色小食之壹,用糯米做的粽子味道鮮美,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壹道美食。關於粽子其實也是有很多的說法的,以下了解粽子告訴我們什麽的道理。
粽子告訴我們什麽的道理1有壹個商人,歷經無數商戰,卻屢戰屢敗,身心疲憊的他,決定去寺廟參拜。
商人問寺廟的壹位高僧:“為何我竭盡全力,卻無法讓我的企業扭虧為盈?”
高僧沒有直接回答企業家的問題,而是指了指旁邊做飯的小和尚,問商人:“壹碗米有多大價值?”
商人茫然回答:“將壹碗米做成米飯,最多幾塊錢的價值。”
高僧搖了搖頭,說道:“將壹碗米加水蒸熟,做成米飯,確實只有幾塊錢的價值。但如果妳稍微動點腦筋,將米泡壹泡,用粽葉包成粽子,那可能就是十幾元的價值了。”
商人點點頭。高僧又說:“如果再將它發酵後釀成壹瓶酒,那麽,就可能是幾十元甚至幾百元的價值了。”
商人陷入沈思,然後答謝離開。後來,這位商人經過幾年的打拼,終於開創了新的事業,成為了知名的企業家。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的最初形態都是壹碗米飯,沒有太大差別。但是,有人始終將自己當成壹碗米飯,所以最終也就是壹碗米飯的身價。而有的人,將自己包裝成了粽子,身價壹下子翻了好幾倍。
俗語講:“人靠衣裳,馬靠鞍。”這就像是買東西,同樣內容的商品,人們都喜歡買包裝更好看的那壹件。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初次見面,前45秒的第壹印象十分重要。這個第壹印象形成後,就能在對方的心中占據主導地位,並保持較長時間,這被稱為首因效應。這在求職、交友、戀愛中都適用。利用這種效應,初次見面給人壹種良好的形象,能為進壹步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職場上摸爬滾打,學會包裝自己越來越重要。在職場中,人就是壹件商品,要通過不斷的自我更新來換取更高的價值。比如在求職時,妳就要在簡歷中將自己好好包裝壹番,以便找到出價更高的買家。
求職時,穿著打扮整潔得體,舉止端莊,精神飽滿,言談落落大方、條理清晰,都會給面試官留下好的印象,更容易贏得機會。
同時,不只是外在的打扮就叫包裝。在職場中,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價值,那些能體現人的能力、修養等高層次的東西。
本文絕不是鼓勵投機取巧,而是想說明壹個道理,就是同等實力下,為何有人能成功,有人卻始終平庸。包裝是壹定要以實力為基礎,否則只會是徒有其表。
缺乏真才實學,盲目包裝自己,要麽落得個東施效顰的下場,為人所恥笑;要麽成為南郭先生,最終還是要露馬腳。
粽子告訴我們什麽的道理2粽子的來歷和寓意
提到粽子我們的第壹反應往往是端午節,因為我是北方人,小時候吃到的粽子都是蜜棗餡的,後來發現原來粽子的種類非常多還有火腿的、五花肉的、八寶的等等。這裏科學興農就和大家聊壹下粽子的產生。
說法壹:紀念屈原
這種說法相信知道的人最多吧。大家都知道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壹心為了國家,但是楚王卻聽信建寧小人的讒言,讓楚國陷於亡國的處境,屈原流放在外,對國家也是萬念俱灰。
在五月五日這壹天,屈原含著對國家的前途的憂慮之情投入了汨羅江之中。世人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汨羅江中的魚蝦吃掉,就會在江中投放大量的食物,這些食物大多是黍米做成的飯團。久而久之就成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還有壹種說法是這些投放在江水中的食物是為了讓死去的屈原吃的,但是由於魚蝦總是會搶食,所以百姓就把飯團用蘆葦葉子把飯團包成菱角的形狀,讓魚蝦以為是菱角就不會搶食了。
並且會劃著龍舟撒粽子,這樣魚蝦會以為粽子是龍王的,龍王總管這水界,這些魚蝦就更不敢搶食了。所以就有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不過這也只是關於粽子由來的說法之壹而已,除了這種說法之外還有其他的說法。
說法二:祭祀用品
雖然說紀念屈原的說法從壹定的意義上來講也說明粽子應該是壹種祭祀的用品。但是這種說法當中粽子的祭祀性質更加強壹些。這種說法的時間要比紀念屈原的說法更加久遠壹些。
而是說粽子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主要是用來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我國古人都講究陰陽五行的說法,這就在粽子上體現出來了,粽子所用的原料古時候並不是糯米而是壹種黃色的黍米,黃色屬於陽。包粽子所用的粽子葉為綠色,屬於陰。並且祭祀的.用品主要包括五牲,即牛、羊、豬、犬、雞,而粽子的包法非常像牛角,所以被當做祭祀的用品。
說法三:包烹
這種說法就不太具有傳說和神話的性質了。包烹的說法由來也是非常久遠,不過可以壹說是最具有科學性的說法了。在遠古時期,大約50萬年以前,原始人的生活還沒有鍋、廚具這些物件,並且只是會簡單的用火燒食物,這時候就出現了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入火中燒食的情況,燒熟之後將樹葉剝去,食用。
後來到了石器時代之後,人們已經可以把包裹樹葉的食物放入石鍋之中煮食了,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吃的粽子的雛形了。
雖然說關於粽子的說法很多,但是無論是哪種說法都證明粽子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壹部分,需要我們認真傳承下去。
粽子告訴我們什麽的道理3粽子的來歷
粽的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用菇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在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及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
另說則是用來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壹直是端午的必備的食品,除了紀念屈原之外,江蘇等地,粽子被認為跟伍子胥信仰有關。當地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西晉周處《風土記》寫道:“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齊民要術》卷九引《風土記》記述粽子“蓋取陰陽尚相褁未分散之時像也”。
南梁時五月五日作粽,並在筒粽上蓋楝葉、以五彩絲線纏之。《續齊諧記》傳說光武帝建武年中,長沙人區曲見自稱“三閭大夫”的人謂:“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
擴展資料:
壹、趣事
1、地球上最早
江西德安縣文物部門於1988年9月在壹座宋代古墓裏發現了兩個實物粽子,據考證,這是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
該古墓位於德安縣城郊,葬於公元1274年。墓主右手拿壹根長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兩個棱形粽子。
粽子長6厘米,寬3厘米,分別系於桃枝兩邊,外皮為粽葉,苧麻捆紮。專家介紹,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親屬的哀悼。兩個粽子成雙成對,象征吉祥如意。
2、歷史最悠久
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腌桂花醬。
大肉粽產於廣西南寧,每只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為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
廣西壯族出現過最大的粽子,它是將芭蕉葉墊在壹個特大的方形籠格中,內放50公斤淘凈並拌有醬油的糯米,再拌入壹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塊的豬腿的肉,面上覆壹層芭蕉葉,隔水蒸熟,這種粽子壯族人叫“口粽粑”,可供壹家三口吃兩個月。
據香港的媒體介紹,香港有9位老人,曾經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89年端午節,臺灣彰化縣曾制作壹只特大粽子,重達350公斤。廣東壹帶包的粽子個兒特大,煮熟後1只粽子端到桌上,四個年輕人居然沒法將它吃掉。
三、體積最小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形如枕頭,火腿為餡,小巧清鮮;湖心亭以為茶食,甚妙。
在上海壹些酒樓飯館中,宴席點心供應“迷妳粽”,小得像手指壹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塊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線纏綠葉,玲瓏淡雅,真象壹件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舍不得剝而吃之。
四、最早速凍品種
1995年,三全食品研制出了中國食品行業第壹顆速凍粽子,至今堅持推動粽子行業的發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