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研制(1965-1972年)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成功了中國第壹臺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對109乙機加以改進,兩年後又推出109丙機,在中國兩彈試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用戶譽為“功勛機”。華北計算所先後研制成功108機、108乙機(DJS-6)、121機(DJS-21)和320機(DJS-8),並在738廠等五家工廠生產。1965~1975年,738廠***生產320機等第二代產品380余臺。哈軍工(國防科大前身)於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體管計算機並小批量生產了40多臺。
第三代基於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制(1973-80年代初)
1973年,北京大學與北京有線電廠等單位合作研制成功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計算機,以後又推DJS-140小型機,形成了100系列產品。與此同時,以華北計算所為主要基地,組織全國57個單位聯合進行DJS-200系列計算機設計,同時也設計開發DJS-180系列超級小型機。70年代後期,電子部32所和國防科大分別研制成功655機和151機,速度都在百萬次級。進入80年代,中國高速計算機,特別是向量計算機有新的發展。
第四代基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制(80年代中期至今)
和國外壹樣 ,中國第四代計算機研制也是從微機開始的。1980年初中國不少單位也開始采用Z80,X86和6502芯片研制微機。1983年12電子部六所研制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DJS-0520微機。10多年來中國微機產業走過了壹段不平凡道路。
中國成就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成功中國第壹臺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壹型),標誌著中國第壹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成功第壹臺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之後推出109丙機,該機為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制成功采用集成電路的DJS-130小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00萬次;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制成功運算速度每秒上億次的銀河-I巨型機,這是中國高速計算機研制的壹個重要裏程碑;
1985年,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研制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長城0520CH微機。
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出銀河-Ⅱ通用並行巨型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為***享主存儲器的四處理機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機是采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自行設計的,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它主要用於中期天氣預報;
1993年,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後成立北京市曙光計算機公司)研制成功曙光壹號全對稱***享存儲多處理機,這是國內首次以基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芯片和標準UNⅨ操作系統設計開發的並行計算機;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國內第壹臺具有大規模並行處理機(MPP)結構的並行機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壹高性能臺階。曙光1000與美國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規模並行機體系結構與實現技術相近,與國外的差距縮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國防科大研制成功銀河-Ⅲ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采用可擴展分布***享存儲並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後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Ⅱ超級服務器,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
1999年,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計算機通過了國家級驗收,並在國家氣象中心投入運行。系統有384個運算處理單元,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3840億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億次浮點運算的曙光3000超級服務器。
2001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成功中國第壹款通用CPU——“龍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龍騰”服務器,龍騰服務器采用了“龍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計算所聯合研發的服務器專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統,該服務器是國內第壹臺完全實現自有產權的產品,在國防、安全等部門將發揮重大作用。2003年,百萬億次數據處理超級服務器曙光4000L通過國家驗收,再壹次刷新國產超級服務器的歷史紀錄,使得國產高性能產業再上新臺階。
2003年4月9日 由蘇州國芯、南京熊貓、中芯國際、上海宏力、上海貝嶺、杭州士蘭、北京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化基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1家集成電路企業機構組成的“C*Core(中國芯)產業聯盟”在南京宣告成立,謀求合力打造中國集成電路完整產業鏈。2003年12月9日 聯想承擔的國家網格主節點“深騰6800”超級計算機正式研制成功,其實際運算速度達到每秒4.183萬億次,全球排名第14位,運行效率78.5%。
2003年12月28日 “中國芯工程”成果匯報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星光中國芯”工程開發設計出5代數字多媒體芯片,在國際市場上以超過40%的市場份額占領了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世界第壹的位置。
2004年3月24日 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華人民***和國電子簽名法(草案)》獲得原則通過,這標誌著中國電子業務漸入法制軌道。
2004年6月21日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計算機500強名單,曙光計算機公司研制的超級計算機“曙光4000A”排名第十,運算速度達8.061萬億次。
2005年4月1日電子簽名法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和國電子簽名法》正式實施。電子簽名自此與傳統的手寫簽名和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將促進和規範中國電子交易的發展。
2005年4月18日、“龍芯二號”正式亮相。由中國科學研究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制的中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高性能CPU“龍芯二號”正式亮相.
2005年5月1日、聯想完成並購IBM PC。聯想正式宣布完成對IBM全球PC業務的收購,聯想以合並後年收入約130億美元、個人計算機年銷售量約1400萬臺,壹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