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中國曾經受過什麽恥辱

中國曾經受過什麽恥辱

中國屈辱的歷史

九月,與許多重大事件聯系在壹起,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讓國人刻骨銘心!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制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醜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壹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壹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壹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沈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壹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裏來”,就不知道“到哪裏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並應該少用些省略號。壹百多年中沈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 ,時刻警示著我們每壹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沈默。不知道沈默的理由是什麽,但願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於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采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麽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壹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壹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壹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遊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壹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癥”過於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壹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於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復自己的錯誤。不是從沈沒中爆發就在沈沒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壹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壹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壹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壹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壹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系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壹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壹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並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願與大家壹樣為之關註、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於是從仿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壹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誌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沈、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風流人物,無壹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沈澱的過程。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壹發展長河中的壹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鬥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妳壹個制高點。歷史有兩種歷史,壹種是客觀的歷史,壹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後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壹條河裏”,不就是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後視鏡緩緩向前跋涉?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可能沈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兩次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

八國聯軍

甲午中日戰爭(二十壹條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皇菇屯事件

旅順大屠殺

偽滿洲

七七事變

南京大屠殺

九壹八事變

淞滬會戰

抗美援朝

越南

抗美援越

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野蠻轟炸

海南撞機事件

東海油氣爭端

釣魚島

9.18被大多網友認為是國恥日!

西周幽王無道,致使王宮被洗。

漢高祖三十萬大軍被困白登七日,靠賄賂冒頓的閼氏才得以殘喘脫逃。

西晉懷帝被匈奴俘虜,湣帝出降,西晉王朝終結。第壹個被外族滅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當“兒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敗

明朝,倭寇征服中國東南。除大陸部分被收復,其他島嶼被日本納入版圖到今日。

明被後金所滅,“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近現代的種種恥辱事件,羞於啟齒……!

當代中國人的素質令外國人鄙夷,以至國外華人羞於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圓明園事件、南京大屠殺

排名第五 五胡亂華

這可謂是中國第壹次經受異族的大規模入侵,皇室南遷,中原人民慘遭荼炭,這也是歷史上的第壹次南北對峙,其結果,導致從夏商周經春秋戰國,再到秦漢,直到魏晉的中華上古文明終結。連民族成分都有了極大的改變。是文明進程的轉折點。從八王之亂壹直到隋文帝滅陳統壹中國,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殺,宮廷政變,層出不窮,混亂不堪,其中的歷史暴虐而又殘忍。起初那些遊牧民族對漢族,極盡壓迫侮辱之能事,現代我們罵人的話,比如“懶漢,無賴漢”等等就是那個時代傳下來的,原先在那些異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漢”早已被“懶漢,無賴漢”所取代。可謂恥辱。從而也導致了冉閔的起義。幸虧天不亡我中華,由於那時的華族的血氣,英勇的抵抗,使異民族重新正視了我華族,從而才產生了,所謂的“漢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後的改革。才開始了以華族文明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鮮卑貴族相較之後的蒙古滿清,畢竟心胸開闊,眼光長遠。他們繼承了中華的精髓,同時又保持了本民族的優點,同時又輸入了佛教文明,創造了壹種變革過的文明——中華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後的中古文明繼承了壹部分的精髓,有許多的獨特的東西,還是消失了。比如許多絢麗燦爛的上古神話,從而使我們現在看楚辭中的很多典故名詞,不知所雲。還有寶劍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載的“劍道”也在隋唐慢慢失傳了。因為遊牧民族打仗不用劍。而日本經過東漢直到六朝的學習和吸收,漸漸發展,到現在便成了他們的“國粹”了。而我們在現在只能通過隋唐之前的史實和虛構的武俠故事,來想像這種如夢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鴉片戰爭

我壹直有個疑問,高中歷史書上說,是由於英法想獲取在華更大的利益,而發動的戰爭。我也看了不少資料,上面也絲毫沒有提及有關鴉片什麽事,那麽為什麽要叫第二次鴉片戰爭呢?首先,先看看第壹次鴉片戰爭,其實是壹場貿易戰爭,是英國人為了取得通商的權力,也就是為了貿易平等,而不是為了交清政府賠鴉片錢,更不是為了合法的賣鴉片。說白了,鴉片只是壹個由頭。不是鴉片,也會為了其他的東西。而我們的歷史書為了讓我國更加充滿道義,特地把此次戰爭叫作鴉片戰爭。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開放的更深入,並給他們最惠國待遇,既然有了壹次鴉片戰爭,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鴉片戰爭吧,又是道義上的勝利。因為乍聽起來,就象兩次為了公開販毒而進行的戰爭。

而它的起因是,由於第壹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采取陽奉陰違戰術,違反合約,暗中阻止與歐洲的貿易,使英法的貿易不能開展下去,英法惱羞成怒,又找了兩個由頭開戰。從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按說本應該到此為止,但鹹豐皇帝受不了了,認為損害了天朝顏面,責成僧格林心伏擊了在大沽口前來換約的英法公使。當場用大炮炸死了多名,這也是高中歷史書上所說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幾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認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軍隊就會不戰而降。就這樣英法登了陸,直奔北京殺來,鹹豐逃到了熱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著的只剩下幾人了,後來的事,便眾所周知了,英法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燒了圓明園。

此戰可謂奇恥大辱。有兩方面:第壹方面,英法聯軍可謂殘忍兇暴至極,被屠殺的京師民眾可謂不計其數,滿清耗費數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來的圓明園,萬壽園(頤和園的前身)被壹把火燒盡。而更為痛心的是儲藏在兩園之中,滿清數代皇帝從民間搜刮得來的字畫古董,歷代瓷器,大多是極精品,我國現在流失海外的國寶,很多就是圓明園的.還有數量極多的,從康熙直到鹹豐,不惜工本,制造出來的工藝品.(說句實話,本人及其不喜歡清代的建築和工藝品,尤其家具,裝飾品,服裝,做工雖及其考究,材料及貴重,但十分繁復俗氣。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宮,裏面的建築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謂俗不可耐,根本不能與漢朝的大氣,唐朝的雄渾,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簡潔相比。)但畢竟都是國寶。經此壹燒,可謂中華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襲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極其沒有信義,使得我中華在外國人眼裏成了沒有信義的野蠻國家,之後打贏了也就算了,還不堪壹擊,最後被打趴下還得和談,簡直丟盡了臉面。所以二次鴉片戰爭,在很多方面都稱得上恥辱,有所遭受到的恥辱,也有自己做出來的,當然英法也不是什麽好人,但其火燒圓明園,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襲和扣押公使的刺激。總而言之西方我國印象的急轉直下就從這裏開始。

排名第三 甲午海戰

這不用說,是眾所周知的奇恥大辱。可是讓我膽寒的是,開戰之前,日本舉國上下,積極備戰。上至皇室,明治天皇節食,皇後賣首飾。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賣身錢,士兵因為天皇壹天只吃兩頓,他們自覺只吃壹頓,拼命攢錢買吉野號。當時,明治的口號是越王勾踐能臥薪嘗膽,他也能做到。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時,全國各界節衣縮食,用來購買飛機大炮,和小學語文書上的壹個蘋果的故事。

經此壹戰,蕞爾小幫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國,加速沒落。而對清廷的改良慘遭失敗,壹部分的國人覺醒,發現要救中國只有推翻清朝壹法。後來,經過百日維新,庚子國變,和對清廷所謂的“新政”絕望之時。終於爆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說句實話,本人是覺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漸進總比突如其來要來得穩定,和易於接受。但滿清貴族的食古不化,狹隘短視,死抱著利益不放,實在是無出其右。辛亥革命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可謂最符合湯武革命的標準。

再講句題外話,我總覺得向中國周邊的那些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在中國衰弱之時,會變本加厲的侮辱侵略中國,而這些國家古代長期仰視中國,深入研究學習中國。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響,中國對付起這些國家來相當棘手。比如,日本韓國越南印尼等等。還有個臺灣地區。

排名第二 甲申國難

1644年,中華文明從此絕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韃靼文明,而當今再國人和外人眼裏,中華文明就是韃靼文明。這固然拜張藝謀的電影,眾多的清宮戲,和唐裝所賜。但我們與真正的中華文明斷絕關系,卻是從這裏開始。誠然中華文明發展到明朝末期,是有問題的,而且問題很嚴重,明朝的滅亡就是例證。雖然有天意,比如連續十五年的幹旱。導致中原旱災蝗災遍地,顆粒無收。從而導致李自成剿而不滅。但人禍也很致命。朱明歷來的寡恩刻薄,崇禎的剛愎自用,南明的內鬥。集權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變革的邊緣,內部的改良改革,雖然還不成熟,還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經初露端怡。

如果註入象隋唐壹樣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歷史選擇了最不好的結局。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只相當於黃巢,其結果肯定,必敗無疑。但中國最多再分裂割據壹次,還沒有亡天下。南明偏安壹方,最多只是又壹個南北朝,又壹個宋金對峙。好歹也保住了中華文明。可滿清入關完全憑的是運氣。入關後,他們壹方面極端自大,壹方面又極端自卑。而自大與自卑是相輔相成的,從而經過壹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華文明就斷送在他們之手了。直到現在,產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國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國到韓國,這種事情了。

排名第壹 靖康之難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壹頁,當金兵攻入東京時,整個趙宋皇室除了壹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個僥幸逃脫的皇子就是趙構,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屬更是不計其數,而他們大多都被變賣作了家奴,有些低級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兒。而文化方面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時代是非常野蠻的,見人就殺,見物就搶。宋朝積累文化財富被焚毀洗劫壹空,這也是中華文明的壹大浩劫。而這也是中國被西方趕超,乃至落後,擺下了伏筆。

也是後來種種歷史悲劇的起因。更為可悲的是,後來的明朝,並沒有繼承宋的輝煌文治成果,從而導致了甲申國難,中華絕嗣。而日本也是在那個時期對中國文明由崇拜轉向了反思,順便提壹句,象相撲,茶道,插花,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藝術也是那時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