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得臣 壹朝熱血陷陣勇,卻敗楚師十年兵
成得臣,春秋楚人。著名勇將,輔佐楚成王幾乎成就王霸之業。當初晉文公流亡到楚國,成王問:“公子日後歸國,何以謝我?”晉文公想道,大德不言謝,於是說:“兩軍相遇時,當退避三舍。”成得臣聽到後,對成王說:“晉公子如此無禮,不如殺之。”成王不聽,說道:“晉公子是個有德之人,殺之得罪天下。而且他處世滴水不漏,棉裏藏針,日後不可小視”。日後,晉文公與楚國爭霸中原,晉文公果然帥軍退避三舍,成得臣忘了當初楚成王對他告誡,以為晉軍怯戰,於是揮軍窮追,果然中了埋伏。兵敗回國,被楚王賜死。晉文公聽說後,大笑,說道:“我可以睡上十年安穩覺了。”成得臣導致的楚軍城濮之敗,使楚國失去了與晉國抗衡的力量,十年內不得不向晉國臣服。直到後來問鼎中原的楚莊王,才恢復了原來的國力,在黃河壹戰擊敗晉軍,取得了霸權。
2 百裏孟明視 壹時逞強圖立功,三年磨劍才報仇
孟明視,秦國人,秦穆公宰相百裏奚之子。少年之時就賦有盛名,當秦穆公聽信國外諜報人員所言,決定千裏偷襲鄭國,孟明視挺胸而出,願為將領。當然,這次牢師遠襲被孟明視的父親百裏奚和另壹個宰相蹇叔極力反對。不過由於秦穆公壹意孤行,於是秦師在肴山被晉軍伏擊,五萬大軍全軍覆沒。孟明視後來被晉國釋放,他立刻西逃,果然晉君反悔,叫陽處父輕騎追回。但是孟明視早了壹步,秦國大將公孫枝接應他渡河,在船上,孟明視對岸邊的陽處父說道:“三年後,當回來答謝。”三年後,秦軍擊敗晉師,成為中原霸主。孟明視為己為國都報了仇。
2 陽處父 為帥不能約三軍,黃河敗績留空名
陽處父,晉國人。城濮之戰十年之後,就在楚莊王卷土重來的時候,晉國派出了十萬大軍由陽處父率領,抗擊楚師。不想陽處父空有賢名,卻無實際約束領兵能力,結果,由於手下將領輕敵、浮躁,陽處父約束無力、指揮不當導致晉軍黃河敗績。十萬大軍,全部崩潰。晉國不得不向楚國請和,答應了楚莊王提出的苛刻要求。陽處父歸國後,晉國國君考慮到陽處父的名聲,只給他做了降職處理,於是他也就壹輩子只能擔任閑職了。
4 趙括 豎子無能繼父誌,紙上談兵敗長平
趙括,戰國趙國人,名將趙奢之子。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了。他成為典型敗家子形象,就在於他的長平之敗。此戰,趙國喪師四十萬,從此趙國無力與秦國抗衡。趙秦抗衡的形勢,變成了趙弱秦強。來自西鄙秦軍席卷七國的序幕從此揭開。
5 西楚霸王項羽 空負勇名傳千世,自刎烏江嘆兵窮
項羽,名籍。楚人。西楚霸王。勇名千古流傳,無奈他的對手是劉邦,終於應驗了範增在鴻門宴後的壹句話:“將死無葬身之地也。”項羽的垓下之敗,是他咎由自取。弒義帝,逼走亞父範增,疏遠賢人,導致陳平、韓信等人都紛紛轉投劉邦。最後只留下三千江東子弟兵,垓下戰敗,子弟兵皆亡,項羽無面目以對江東父老,於是自刎烏江。
6 袁紹 本初本不是將才,七代侯門壹代亡
袁紹,字本初,東漢末年人。祖上為漢朝名門,號稱七代公侯。但是到了袁紹壹代,本來可以壹統中國的他,幾次因為什麽唧唧歪歪的小事誤了大事。自己又是刻薄猜忌,手下又是群小弄權,於是官渡敗績,八十萬軍隊壹朝毀滅。
7 曹操 魏武奮兵代赤漢,赤壁壹敗定三分
曹操,字孟德,東漢人。他的赤壁之敗,壹大部分由於天時的原因。但也有他驕傲輕敵的原因。赤壁壹敗,曹操的60萬精銳軍隊幾乎全部喪失。曹魏勢力無力南顧,三國的局面終於形成,曹操喪失了壹統中國的好機會,直到80幾年後,才由司馬氏統壹了中國。
8 符堅 投鞭斷流呈豪言,風聲鶴唳遺笑柄
符堅,東晉十六國時前秦皇帝。為了壹統中國,他發動了東征,壹***動員了130萬大軍,入侵東晉。而東晉當時只有區區10萬人馬,真正可以應敵的只有北府兵3萬人。就是這三萬人,卻在肥水壹戰擊敗了前秦龐雜的百萬大軍。前秦帝國不久就滅亡了。正所謂,壹戰亡國。可悲。
9 張士誠 布衣天子非夢幻,只為為主不知人
張士誠,元末人。參加元末大起義,建立江南偽周國,壹度與朱元璋抗衡。可惜,用人不當,終於敗於朱元璋。導致張覆滅的壹戰,卻是方國珍與朱元璋的波陽湖之戰。方軍應邀來救援張士誠的周國,但是被朱元璋伏擊,40萬水師覆滅與波陽湖中,從此,朱氏再無可抵擋者。
10 李自成 闖王自負無人敵,山海關前卻失魂
李自成,明末人。滅亡了明王朝,流寇主義的忠實信徒。就在他登上北京紫禁城的寶座之後。他的軍隊發生了質變,好色貪利,大失天下之心。終於,自負的闖王在山海關前被吳三桂和清軍大敗,喪師20萬,他也無力守住北京,於是逃竄到湖北九宮山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