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古城,真好!
勒壹潭兒,風水寶地啊,令人自豪。
妳看——那巍巍群山、清風繞,
瓊江、涪江浪滔滔......”
4月2日,隨著壹聲聲金錢板,《重慶探秘》帶網友走進了千年古城銅梁安居。
誰說古城千篇壹律?安居有中國古城特有的人文符號——青磚、木門、軒窗、檐角,更有無可替代的巴渝血脈。它地處瓊、涪兩江交匯處,成渝兩地中軸線上,又有烏木溪會於城下。翰林文化、抗戰文化、龍文化在此交融,5000多位原住民在 歷史 古跡中鋪展現代生活......
本期節目全平臺觀看量36萬。
古城記憶
安居古城原名“赤水縣”,始建於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更名為安居縣。小小的傍河小鎮曾是遠近聞名的商貿重地,鹽幫、酒幫、屠宰幫等行會林立。
至今,我們仍能看見城墻院落、宗祠行會、宮廟建築林立於古城之中。“九宮十八廟”毫不吝嗇地展示著古城的文化根脈。
始建於明代的王翰林院,是安居古城明清望族王氏故宅,如今仍保留著部分中堂和後院。當地文人沒事的時候,喜歡在這裏走走看看。安居自宋至明清,中舉人者多達200余人,清朝翰林就有4人,後來安居又走出許多文人學士,他們是小鎮的驕傲,其故事也凝聚著安居人濃濃的文化情愫。
老街上的湖廣會館,左與媽祖廟***壁,右與齊安公所相連。大門有對聯“為名忙為利忙忙裏偷閑吃杯茶去,謀衣苦謀食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壹語道盡古城商人的酸甜苦辣與豁達胸懷。
長長的古街之中,民居與商鋪為鄰、酒樓與茶肆交錯、祠堂與廟宇相連、會館與學堂互望......古城記憶盛在城墻之中, 歷史 在這裏疊加、故事在這裏流傳。
古城生活
如果僅僅擁有 歷史 與記憶,古城也許只能算得上壹座巨大的博物館。但安居,恰恰同時擁有過去與現在。至今,在這座1500年的古城的核心區內,仍然生活著5000多位原住民,他們的現代生活與 歷史 古跡縱橫交錯,升騰出別樣的人間煙火味。
安居古城文化研究會會長肖剛壹直致力於古城文化的搜集與研究。“從宋代到清代,安居古城出過4名翰林、38名進士、87個舉人,更有河南、福建、安徽巡撫等名垂青史......”“‘琵琶聲聲訴衷腸,淚濕羅裳透。’妳曉得不,川劇《碧玉簪》故事就發生在我們安居。”肖剛熱衷於將所有的安居故事講給來人聽,抑揚頓挫、滔滔不絕,分明壹個天生的古城說書人。
銅梁龍聞名世界,而紮龍技藝出自安居。擁有30多年紮龍經驗的李德瑜壹直留在小鎮,只為守住古城的特色手工藝。
在銅梁龍燈彩紮展示中心裏,我們看到這位已經60多歲的老人。“這龍啊,造型最重要。”他壹邊整理龍頭壹邊介紹,“銅梁龍很威武,嘴巴張得大大的,裏面有珠子,妳看,它有鹿子的角、蝦子的眼睛、獅子的尾巴......”
“有華人的地方都要舞龍,我的作品也經常送到國外。”他說,只有了解了龍,妳才真正了解安居。
在古城老街盡頭的書場,金錢板傳承人何代科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安居。長衫、竹板、四方桌、蓋碗茶......小小書場賓客滿座。何代科壹個側身,敲起竹板便唱出了開頭那段金錢板的唱詞。
如果妳沒有在古城裏遇到任何文人與藝人,僅僅是在老街上走上壹段,也會感受到古城濃烈的生活氣息——打糍粑的婦女、賣粽子的老人、守著舊書店的老板會熱情地招呼妳;有孩子在屋門口寫作業,有貓在梯砍上曬太陽......
目前,安居鎮正緊扣“重現千年古城景韻,重塑濱水城市文明”定位,主抓文化 旅遊 產業,全力以赴把安居打造成為濱水城市文明“守望者”,活態文化、濱水體驗、文創夜市、服務配套四大街區正在布局之中。
相信隨著規劃的落實,這座千年古城將越發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