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101閱兵幾點開始

101閱兵幾點開始

張震,身經百戰的我軍將領,1914年10月5日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長壽街,跟無數紅小鬼壹樣,少年參加革命,出生入死、戎馬壹生。

張震將軍壹生七次負傷,有兩位母親,經歷了五次圍剿、八年抗戰、三年解放戰爭和風煙滾滾的朝鮮戰爭,他的壹生留下幾多傳奇。

張震將軍家壹門六將,並與其子張海陽成為***和國 歷史 上罕見的"父子上將"組合。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不久寧漢合流,反動派大肆搜捕、殺害***產黨人,壹時間烏雲滾滾、血雨腥風,全國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朗朗乾坤,決不能讓妖魔橫行;神州大地,又豈能容財狼當道?

寒冬臘月裏,還有革命火種,必將沖破嚴寒,凜冽北風中,生機悄然出現。

1928年3月,壹聲春雷在湘江上空炸響,中***平江縣委發動的暴動正式打響,20萬農民卷起怒潮,直撲國民黨反動勢力占據的縣城,史稱"三月撲城"。

在乍暖還寒的春風中,有個英姿勃勃的少年穿梭在人群中,奔波在大街小巷,到處張貼標語,呼喊口號,對群眾演講。

有個參與暴動的隊長看到壹個孩子在大街上對群眾演講,以為是誰家的調皮孩子在搗亂,就上前轟他:"去去去,到壹邊去!"

這時候,壹個"長官"模樣的人走了過來,為少年解圍:"別小看這伢子,他是我們的大幹部。"

解圍的人,名叫喻縵雲,是赤衛隊長,比張震大10歲,後來也成為我軍高級將領。那個差點被轟走的少年就是張震,那年他只有14歲。

當有的孩子到處玩耍的時候,張震已經是青年反帝大同盟宣傳科長,宣傳發動工作做得有條不紊,寫標語、畫漫畫有模有樣;教唱《反帝擁蘇歌》和《暴動歌》頭頭是道,唱得聲情並茂、感染了很多鄉人。

很多人不知道,在起義沒有爆發前,張震就帶領反帝大同盟的團員們,走街串巷散發和處張貼宣傳海報和中***平江縣委執行委員會起草的、痛斥國民黨平江清鄉委員會的檄文。

"三月撲城"在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鎮壓下失敗了,無數革命群眾被屠殺,鮮血染紅江水,群魔又開始亂舞。

但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三月春雷震撼人心,革命浪潮不可阻擋,下壹場更大的風暴正在悄悄醞釀。

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滕代元、黃公略發動了著名的平江起義。消息像長了翅膀很快傳遍城鄉,廣大工農群眾奔走相告、深受鼓舞,無不拍手稱快,揚眉吐氣。

這時候的張震,已經擔任了青年宣傳隊宣傳部長,他和自己的宣傳員們得知消息後急不可耐,他們聚集在壹起商量之後,打算去尋找起義隊伍。

張震跟大家剛走到大街上,忽然被壹個人叫住。

張震定睛壹看,這不是幾個月前打過交道的那個赤衛隊長嗎?不打不相識,張震跟喻縵雲的手緊緊握在壹起。

就這樣,張震的宣傳隊和喻縵雲的平江工農遊擊隊會師,他們連夜急行軍,趕赴縣城,跟彭德懷的起義軍匯合了。

張震他們找到了彭總的起義隊伍,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

經過五次反圍剿之後,中央紅軍主動轉移,北上抗日。

萬裏長征對於每個戰士來說都是生死考驗,對張震將軍更是九死壹生,因為將軍的肺小時候感染過,留下病根,染過瘧疾。

所以在長征的路上,將軍虛弱的身體面臨更大考驗,壹旦天氣不好,環境潮濕,蚊蟲增多,將軍就會出現咳血,呼吸急促、臉色蒼白,打戰發燒的癥狀。

曾經有壹次,將軍渾身發抖,站都站不起來,不久昏迷過去,壹連三天都不醒,也粒米未進,戰士們都以為他熬不過這壹關,非常難過。

就在這時,將軍醒了,看見大家難過的樣子,他呵呵壹笑對說:"革命還沒成功,我怎麽能光榮呢?"

在長征途中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戰中,將軍由於瘧疾發作不能站立,有三次,將軍都是躺在擔架上渡過了赤水,在擔架上指揮戰鬥。

解放後,回憶四渡赤水的時候,將軍總是說:"汗顏,汗顏吶,同誌們都是出生入死,我沒有什麽可誇耀的,咱是躺著過河的。"

但是知情人都知道,將軍雖然躺在擔架上,但是他的精神抖擻,鬥誌昂揚,思路清晰。

只要病情有稍微好轉,將軍不顧勸阻,掙紮著從擔架下來走上戰場,指揮戰士投入戰鬥,壹次次擊退敵人的瘋狂進攻,戰勝艱難險阻,突破敵人的層層封鎖,為紅軍的安全到達陜北,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將軍征戰沙場,不知道經歷了多少風險,每壹次都驚心動魄。

但是其中有壹次遇險,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壹生都不會忘記。

因為那次救他脫險的貴人,是壹個農村新娘。

故事發生在1941年11月,當時張震將軍擔任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正在安徽宿縣壹帶打遊擊抗日。

為了摸清敵情,應對敵人的掃蕩,這天張震和新四軍將領到安徽宿縣(今宿州市)盛圩子村壹個農戶家去。

這戶農家剛剛辦了喜事,新郎名叫盛維藩,新娘名叫孔秀英。

因為當時的環境比較特殊,形勢嚴峻,張震的真實身份並沒有向老鄉公開,大家只是喊他的代號"104"。

張震壹行因為工作需要,當天並沒有回去,在老鄉家院裏打地鋪睡了壹夜。

第2天, 孔秀英早上出去打柴,打算給新四軍做早飯,當天來到村外,隱隱約約看見壹個鬼子車隊,有十幾輛 汽車 向裏開過來。

孔秀英見狀,拼命往家裏跑,沒有走進家門,她就大聲喊起來"快跑,鬼子來了!"

院子裏的新四軍兵分兩路,壹路故意向村西奔跑,希望把鬼子引開,另壹路保護首長在孔秀英家藏了起來。

可是日軍似乎有所準備,他們的兵力也分成兩路,壹路去追趕剛才奔跑出來的新四軍戰士,壹路則大動幹戈開始在盛圩子村挨家挨戶搜查。

日軍胸有成竹地對漢奸翻譯說:"看這樣子,村裏還有新四軍,估計還有新四軍將領在裏面,級別還不會低。給我把村子裏圍起來,好好搜!"這壹來,張震的處境就危險了。

孔秀英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她雖然不知道張震的真實身份,但從他的壹言壹行中,感覺到此人非同尋常,壹定是個首長,要是落到鬼子手裏可就糟了。

怕什麽來什麽,鬼子似乎嗅出什麽味道,直奔孔秀英家而來,形勢萬分危急!

關鍵時刻,孔秀英不慌不忙、急中生智,她立刻拉起張震,來到後門,指著前面說,往頭裏走有條小路,走到頭的時候,就是淺圩,過了那裏是河溝,翻過河溝就到沱河了,河裏這時候沒水,就能脫險了!

就這樣,張震帶著幾個戰士趁著早上的濃霧,按照孔秀英指引的路線向前走終於脫離險境。

張震前腳出門,日軍後腳就到,開始翻箱倒櫃搜查,將孔秀英的家翻了個底朝天,但是壹無所獲。

日軍頭翻譯惡狠狠地問孔秀英:"新四軍呢?"

孔秀英躲到丈夫盛維藩身後,假裝不懂,對丈夫說:"他們在說什麽?"

這時候,村民出來說話,說人家是新婚夫妻,不是新四軍。

日軍翻譯官不甘心,將孔秀英拉出來,嚇唬說:"有人看見新四軍進妳們家了,快把新四軍的幹部交出來,不然就把妳們家房子給燒了!還把男人也抓走!"

孔秀英搖頭說"俺不知道妳在說什麽!隨便搜吧。"日軍見孔秀英說話硬氣,覺得不會有詐,就灰溜溜離開了。

敵人走了,孔秀英心裏壹塊石頭終於落地,無論如何,新四軍脫險了,自己的家也保住了,值得慶幸。

但是,對孔秀英來說,這只是自己人生的壹個小插曲,因為她掩護的新四軍戰士太多,她早就將此事忘得壹幹二凈。

但張震卻對此念念不忘,他時常在自己的妻子、戰友,甚至自己的孩子面前提起這件事。

他總是不無感慨地說"當年,要不是宿縣那位孔大嫂,我這條命怕早就被小日本給拿去了。"並且說,將來革命成功了,壹定要找到孔大嫂,當面感謝,報答她的救命之恩。

話雖這麽說,建國之後就是抗美援朝, 社會 主義建設,各種運動紛至沓來,軍隊也在大練兵,根本就忙得不可開交。

但是將軍壹直在念叨,壹直在惦記,他對自己的戰友說:"我在安徽還有壹個大嫂,我還欠人家壹筆債。"

直到八十年代初,將軍終於忍不住了,他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專程到宿縣去,在當地領導陪同下,來到了盛圩子村。

蒼天有眼,不該有遺憾,盛維藩和孔秀英兩口子還健在,也已經兩鬢斑白。

孔秀英看著眼前的將軍,壹下子怔住了。

張震看著以前的張秀英,卻眼眶濕潤,他拉著張秀英的手,聲音哽咽著說:"孔大嫂!還認得我嗎,當年是您臨危不懼、舍命相救,讓我擺脫鬼子追擊的,妳對我張震有救命之恩!"

孔秀英簡直不敢相信,當年自己救的那個大個子新四軍,竟然是電視新聞裏壹直出現的張震將軍,縣委書記都對他那麽尊敬!

張震回京後,依舊惦記著孔秀英壹家,多次邀請孔秀英壹家人去自己家裏做客,到北京景區遊覽,對孔秀英像親人壹樣。

分別的時候,還會送他們很多東西,以後每逢佳節,張震都會交代身邊的工作人員或者孩子,給孔秀英郵寄禮品。

2007年,孔秀英溘然長逝,93歲的將軍知道後悲痛不已,非常難過,專門發去唁電。

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對新四軍采取了築圩墻,修炮樓,設點固守等政策,對我根據地進行蠶食,妄想撲滅抗日烈火。

對此,我新四軍在彭雪楓、張震的領導下,開展主動出擊,粉碎了敵軍的罪惡陰謀。

1942年11月至12月間,我軍發動了多次反掃蕩戰鬥,在33天的時間裏,戰鬥37次,消滅日偽軍700余人。

1943年的壹年裏,新四軍的對日作戰高達更是高達1580次,摧毀敵人據點36處,擊斃和俘虜日軍9800余人,取得了輝煌戰果,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但與此同時,我新四軍戰士和抗日軍民也付出了重大傷亡,張震將軍也不例外。

1945年秋天,200多名日偽軍對我抗日根據地掃蕩,我軍接到情報後嚴陣以待,決定利用有利地形對敵人進行伏擊,身為淮北路西軍分區司令員的張震親臨前線,觀察地形。

這時候突然飛來壹顆子彈,將軍忽然肩膀壹麻,知道自己中彈了。

但情況緊急,他推開了前來包紮的衛生員,繼續觀察敵情,布置埋伏。

這時候,鮮血從衣服裏浸出,流了下來,將軍胸部壹片殷紅。但是將軍毫不理會,知道布置完畢才進行了簡單的包紮。

此後接著就是三年解放戰爭,再加上條件所限,根本就沒有時間將子彈取出。

新中國成立後,終於有時間取子彈了,手術時間都確定下來了,可是朝鮮戰爭又爆發了。

張震果斷決定取消這次手術,他對醫生說:"我對這顆子彈有感情了,壹下子分開舍不得,等朝鮮戰爭結束了再請它出去。"

直到1955年,張震調到北京工作後,才到醫院動手術將子彈取了出來。

他將取出的子彈交給夫人馬齡松保存,風趣地說,這是我給孩子們"遺產",可不能放丟了。

俗話說"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在壹般人看來,戰場上南征北戰的將軍,都是鐵石心腸的人,其實不然。

《兒女英雄傳》中寫道"兒女無非天性,英雄不外人情。最憐兒女最英雄,才是人中龍鳳。"

真正的英雄都是有血有肉,充滿人情味,張震將軍也是如此,他不但深愛黨、愛國,也深愛著自己的母親。

張震父親早逝,母親吳命媛含辛茹苦將自己拉扯大,張震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就迫不及待把母親接到自己身邊,問寒問暖、無微不至,讓受盡磨難的老人家享受天倫之樂。

可是不久之後,張震將軍突然收到壹封來自老家的信,看信之後,將軍呆立在那裏。

信中說,跟妳在壹起生活的,其實不是妳的親娘。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原來張震將軍非常不幸,出生不久就失去了父親,張震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和壹個姐姐,年齡也不大。

母親余朵蓮實在無力撫養,也不忍心讓張震吃苦受罪,只好強忍淚水,把他送給長壽街萬壽宮隔壁張繼綸、吳命媛夫婦收養。

張震看信之後,開始苦苦思索,生身沒有養身重,母親當然不能不孝順。可是生母將自己送人也是出於無奈,自己也不能置生母於不顧。

於是張震決定認下了生母,也要考慮養母感受,於是他就瞞著養母,跟妻子回老家壹道去看望生母。年過古稀的母親余朵蓮,見到了親生兒子和兒媳之後喜出望外、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壹遍又壹遍說著"娘對不起妳,不該把妳送人。"

張震寬慰她說:"媽,那不能怪您,都是世道不好。現在好了,兒還要讓您過好日子。"

從此之後,張震都要交代妻子,按月給娘寄去生活費,直到老人家九十九歲去世。

張震生有四子壹女,家庭幸福,孩子們都很聽話,但是將軍從不放松對他們的教育。

將軍每年假期都要安排孩子們到老區體驗生活,感受百姓疾苦,回憶老壹輩的崢嶸歲月,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繼承紅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將軍還在工作之余,親自回到老區,拜訪當地村民,向政府捐款捐物,關心老區建設,回報老區人民。

將門出虎子,在將軍的言傳身教下,他家壹門出了六位將軍,叫人稱奇:

長子張小陽,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電子計算機專業,1978年11月任總參謀部第三部科研裝備部參謀,1998年任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院長,1988年授予大校軍銜,199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次子張連陽曾任總參謀部軍代局局長,被授予少將軍銜。

三子張海陽,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政治委員、黨委書記,2005年9月授予上將軍銜。

四子張寧陽,曾任總參謀部裝備部參謀、駐外國副武官、總裝備部合作部副部長,200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女兒張海燕,1952年8月出生,後來學成畢業參軍,從事醫務工作,為軍隊和人民的 健康 作出了較大貢獻。

張海燕的愛人壽曉松少將,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理論和戰略研究部部長。

2015年9月3日,戎馬壹生的張震將軍病逝。

這天,恰好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當天我軍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101歲的將軍張震在閱兵儀式圓滿結束後,駕鶴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