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中國大陸,或稱中國內地,源自地理概念,但更經常地用作政治及經濟概念,來指稱由中華人民***和國 *** 直接管轄的中國部分。“中國大陸”或“中國內地”,在華人群體中,根據習慣及語境情況簡稱為“大陸”、“內地”、“ *** ”、“中國”等不同稱謂;在國際場合,則通常被簡稱為“中國”。
地理概念
地理的“中國大陸”,是最狹義的概念,指中國的廣大陸地部分,即亞歐大陸上所有屬於中國的區域,而不包括臺灣島、海南島、南海諸島等島嶼。通常不被簡稱。
行政概念
其管轄區域包括地理的中國大陸、海南島、以及南海諸島的部份島嶼,但不包括現時由中華民國 *** 管轄的臺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地區。具體地,“中國大陸”包括下列22個省、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 *** 自治區;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 *** 自治區、新疆 *** 爾自治區。
香港及澳門分別在1997年及1999年回歸中國,並由中華人民***和國行使 *** ,但因香港及澳門享有特別行政區地位,不受中華人民***和國 *** 的直接全權管轄,因而“中國大陸”通常並不包括這兩個地區。
因為中國大陸涵蓋了中國的大部分面積與人口,同時,中華人民***和國堅持自己是中國的唯壹代表,因此“中國大陸”的政治概念在中國大陸及國際場合,經常被簡稱為“中國”;在香港及澳門,這個概念經常簡稱為“內地”;在臺灣,則簡稱為“大陸”、“對岸”或“ *** ”,隨著民間部份團體及 *** 廣為推動本土化,也有人簡稱為“中國”。
在大陸及臺灣,“中國大陸”壹詞經常是用來指中華人民***和國的 *** ,主要是因為它較中立,沒有涉及敏感的國名稱謂及對方的政治地位。例如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民至中華人民***和國實質管轄的大陸地區之觀光、商務、探視等旅行的許可證,即稱“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通常簡稱“臺胞證”)。而“兩岸”(即臺灣海峽的兩岸)則用作大陸及臺灣兩地的統稱,大陸與臺灣的關系通常會被稱為“兩岸關系” 。
經濟及文化概念
經濟的“中國大陸”,更經常稱為“中國內地”,是中國大陸地區的統壹市場及經濟體,具有獨立、統壹的貨幣、稅務、海關、及邊防檢查體系,人員及貨物在此境內可以自由流通,人民幣是目前在境內唯壹正式流通的貨幣。
中國內地擁有壹部***同的憲法及壹個統壹的法律與行政體系;與此相對照,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則各自另有在其境內適用的憲法(或基本法)以及法律、行政體系。中國內地、臺灣、香港、澳門等地也有各自獨立、互不隸屬的司法、貨幣、稅務、海關、及邊防檢查等體系。而與此種狀況相適應,在經濟、文化以及其他多種不要求正式國家身份的國際組織與活動中(比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中國內地、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分別擁有各自的正式會員地位,可在相互間或者與外國簽訂具有國際義涵的雙邊或多邊協議。
其他用法
在中國大陸的沿海地區,有時人們也用“內地”指稱中國內陸不靠海的許多省份、自治區或直轄市;這種情況下,也有人提倡用“內陸”地區的稱呼,以與“沿海”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