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臺灣桃園縣有哪些景點

臺灣桃園縣有哪些景點

桃園縣除北橫風景線外,著名的風景區還有石門水庫、角板山公園、虎頭山公園、中正公園、大園海濱公園、龍潭水上樂園,以及竹圍海水浴聲、觀音海水浴場,四陵溫泉、赫威神木群、拉拉山神木群。

桃園縣的觀光旅遊資源主要集中在東南部的大溪、龍潭、復興等鄉鎮,如大溪老街、李騰芳古宅、齊明寺、蓮座山觀音寺等文史古跡,以及著名的大溪豆幹、木器等;環石門水庫壹帶,有龍珠灣、童話世界、昆侖藥用植物園、龍溪花園、寰鼎大溪別館等景致秀麗的遊樂區,龍潭鄉的小人國也是此區的要角,而水庫盛產的鮮魚更打響了石門活魚的名號。北橫公路是本縣最精彩的旅遊動線,串連起慈湖、角板山風景區、東眼山森林遊樂區、小烏來風景區,以及巴陵壹帶的達觀山自然保護區、嘎拉賀溫泉等,而夏季碰上水蜜桃產期,更可大啖壹番。濱海方面,永安與竹園分別為桃園縣南北兩大漁港,伴隨漁業發展而成的觀光漁市及林立的海鮮餐廳,則成為旅遊桃園濱海地區的主角。[5]

觀音風景區

觀音鄉觀音村位居桃園海岸線中點,與接鄰的新屋鄉同為開發已久的鄉鎮,有甘泉寺石觀音、白沙岬燈塔等名勝,雖居海角壹隅,卻頗負盛名。

甘泉寺原名觀音寺,光緒年間,廟旁忽見湧泉,泉水甘甜清冽,據聞可治百病,鄉民競相至此取水飲用,觀音寺遂改名為甘泉寺,鄉民並在泉水湧出處設有甘泉井,並興建小亭,供奉觀音大士像;其後神跡遠播,寺宇不斷翻修,而成今日宏偉的規模,長久以來便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自甘泉寺往海邊遙望,可以看到白色圓形的白沙岬燈塔拔地而起,燈塔完工於1901年,塔身以磚材建造,高36.6公尺,為全臺第二高的燈塔。塔基巍峨聳峙於壹片綠野之中,若循梯登臨其上,四野景致盡在眼下。

由甘泉寺往海濱而行,可見壹座高達20余公尺的觀音巨像立於中興路底,巨像系仿基隆中正公園觀音像外形,慈眉善目,呵護腳下的樂土。

東眼山森林遊樂區

東眼山森林遊樂區位於桃園縣與新北市交界的山林間,因山形酷似“向東眺望的大眼睛”而得名,海拔高度在650~1212公尺之間,面積916公頃,是臺灣北部面積最大的森林遊樂區。

園內森林資源以綿延數百公頃的柳杉人工林為主,另有樟科及殼鬥科等天然闊葉樹散布其間;繁茂的森林中,孕養了不少的鳥類、昆蟲、兩棲類及平地少見的植物,沿著石階坡道,觀鳥賞蝶皆適宜。鄰近之北插天山尚有珍貴的臺灣山毛櫸純林,每年10月底至1月間,樹葉由黃漸紅,景色之美不輸楓槭。

園區內已完成遊客中心、景觀花園、景觀步道、自導式森林步道、森林浴場、化石區等設施。遊客中心內設有生態教育展示室,是遊客認識森林的第壹站;中心後方的自導式步道是全區重心,遊客可帶著摺頁,配合步道沿途的解說牌,造訪好漢坡、無殼蝸牛、活化石、五福臨門、情人傘等10余個景點,享受自然觀察的樂趣;若循步道主線可登上海拔1212公尺的東眼山頂,遠眺復興、三峽、臺北盆地壹帶景觀,享受君臨天下的快意。整條步道繞行壹圈約需2個半小時;體力稍差者可循山腰的步道支線先行下山。 遊客中心下方的東眼山林道,仿如壹條林業展示步道,可通往化石區觀賞千萬年前的生物遺跡,林道末端尚有壹方造林紀念石,記載著東眼山伐林與造林的艱辛歷史,沿途森林浴場小徑穿梭於柳杉林間,盡頭則是通往滿月圓的東滿健行步道,亦是著名的登山路線。

小烏來瀑布風景區

小烏來瀑布風景區位居於宇內溪溪谷,以清新秀麗的瀑布與峽谷風光見長,尤其以小烏來瀑布、龍鳳瀑布、風動石等景觀最著名。全區充滿原始自然之美。

小烏來瀑布為當地壹連串瀑布的終點,瀑水沿著陡直的山壁湍急而下,水花翻飛、水氣氤氳,因神似臺北縣烏來瀑布而得名。瀑布以公路旁的四層觀景臺為最佳瞭望點,觀景臺下方另有小徑通達瀑布下方,在橫跨溪谷的小橋上欣賞瀑布,水氣於溪谷中奔騰不止,又是壹番景象。

風動石高約5公尺,底部以7小點接觸地面支撐壹、二十公噸的重量,頗令人稱奇。由風動石旁的岔路左行,可經和平吊橋至龍鳳瀑布,瀑布分為上、下兩層,因此謂之龍鳳,雖不若小烏來瀑布般壯闊,但瀑水綿延流長,深藏山中,更顯清幽雅致。

角板山公園

角板山公園

角板山位於復興鄉大漢溪上遊,海拔636公尺,此地四季氣候溫和,群峰羅列,空氣清新,故有“臺灣廬山”之美稱。

角板山公園位於角板山西南側,園內古木參天,十數棵高大的楓樹,在深秋時常以淒艷的楓紅,引人駐足遐思。

公園壹隅有石階可抵大漢溪畔,並有吊橋聯系對岸的溪口臺地。臺地外觀為四層臺階式的地形,四周陜谷高峰林立,大漢溪蜿蜒在側,自石階處遠眺,山光水色,盡收眼底。

桃園大溪

占地二十多公頃的兩蔣陵寢實分兩處,都是傳統四合院建築,周邊依山傍水。據稱,大溪鎮的景色與蔣介石故鄉奉化溪口鎮相似,他將建在此地的四合院式“洞口賓館”改為行館,為表達對母親的懷念更名為“慈湖賓館”。陳水扁在任期間大搞“去蔣化”,臺軍方於2007年12月24日起暫停慈湖及頭寮陵寢開放,並從2008年元旦起正式撤哨。馬英九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後,臺灣“三軍儀隊”於6月21日上午9時重回桃園縣兩蔣陵寢,但只限假日或重要節日的上午9時至下午5時才進駐,每壹小時交接班操演。

慈湖俗稱埤尾,位於桃園縣大溪鎮,是壹座人工水庫,分前後兩湖,以溪水相通。當年蔣介石因此地景色清疏宜人,與他的老家浙江奉化相似,遂取名為“慈湖”,以紀念慈母王太夫人。蔣介石逝世後,靈柩奉厝於此,這裏也安置著其子蔣經國的遺骨。 “蔣介石去世的那天是清明節的深夜,大雨滂沱,那天慈湖的溪水全部漲起來連成壹片……最頭疼的是拍蔣公葬禮,為了維持莊嚴肅穆的氣氛,不能夠打閃光燈,我們只能支起三角架,慢慢地拍。”在慈湖大門外,親身經歷過“兩蔣”時代的《聯合報》記者吳先生為我口述歷史。

不過可惜的是,慈湖陵寢因民進黨當局撤去駐守憲兵而被迫關閉,我也只能止步於綠頂黑柱的大門外。好在陵寢外的雕塑公園雲集了141座蔣介石雕像,仍可以參觀。這些塑像原本散落於臺灣各個角落,陳水扁在任時以“去蔣化”為名推行“去中國化”,遍拆全臺蔣介石塑像。頗具眼光的桃園縣政府彼時卻“逆風而上”,收集起這些廢棄的蔣介石塑像,串聯縣內“兩蔣”景點力推“兩蔣文化園”之旅,未雨綢繆開放大陸遊客後的商機。

這些塑像涵蓋了蔣介石各個時期的形象,既有北伐戰爭時期躍然馬上的勃然英姿,也有冥思的半身塑像,不過最多的還是大小不壹的手拄拐杖立像,塑像背已佝僂,想來描述的是來臺以後的蔣介石形象。

石門水庫

石門水庫

石門水庫是東亞地區最大規模水庫之壹,位於桃園縣龍潭鄉東南隅,湖光山島內馳名,風景區景點可連結十幾處。

桃園縣石門水庫位於大漢溪中遊,橫跨龍潭、大溪兩個鄉鎮,因溪水出口處有兩座小丘對峙,如同石門因而得名。是臺灣地區著名的人工湖之壹,兼有發電、灌溉、觀光等多方面的效用。

遊覽景點大多集中在水庫大壩附近。壩高133米,設有後池堰、發電廠、石門大圳及環湖道路,是東南亞最大的水利工程。壩頂有壹座高臺,高聳峙立,登高遠眺,遠山近水,秀麗的風景如詩如畫。壩下六條並排的溢洪道像特大號的滑梯,壹遇山洪即可開閘,頓時六條蛟龍奔騰而出。在其下遊建有七彩噴水池,飄玉飛銀,甚為美觀,池畔座落壹涼亭,為牌坊式水池建築,新穎大方。大壩附近飯店、旅館林立,各式的公園、遊樂園相繼開放,為水庫景區嗇添了許多熱鬧。如果乘遊艇觀光,則為另壹趣事,湖面波光粼粼,兩岸青峰翠巒,“青山環水水環天”,使人心搖神蕩。水庫南端有個小小的半島,陽光下好似壹顆瑩潔玉盤上的綠珍珠,人稱“仙島”,百花繁茂,別有洞天。東邊折阿姆坪,則是垂釣、露營、劃船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