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二中 黃筱琳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壹個好朋友……”在天真浪漫的兒童時代我們都玩過壹種叫做“找朋友”的遊戲:壹群小朋友圍成壹圈兒唱著、跳著,在嬉鬧中既交流了感情又結識了新朋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哲人孔子的話至今仍讓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社會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關系。喜歡交友是人的社會性的壹種表現,了解其他不同的生活方式,進行思想文化的交流,尋求誌趣相投的朋友是人類***同的追求,成人、青少年概莫能外。馬斯洛也認為人人需要屬於壹定的社會團體,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這些社會需要是與吃飯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缺失性需要。如果沒有群體的合作,不僅人類,許多生物都會滅絕。
交友是中學生在壹定年齡階段心理趨於外向的正常表現。俄國詩人普希金曾經說過,“不論是多情的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歡樂,什麽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情”。曾幾何時,中學生交“筆友”的現象壹度成為校園內壹道迷人的風景線。隨著網絡的不斷延伸,校園中又出現了壹條交友捷徑----網上交友。網絡成了青少年與社會進行人際交往的壹個“窗口”。“網上交友”也成為了中學生新壹輪的時尚新寵,“妳E了沒有”成為青少年的口頭禪。 壹個“網友時代”正在學生中悄然形成,並由此形成有***同興趣及需要的網友組成的各種虛擬社區,新的交友方式正沖擊和改變著傳統的人際關系,中學生網上交友的真實心態也成為值得人思考的問題。
1、 尋求平等自由的感覺
青春期是人生的又壹個發育高峰,伴隨著生理的發育,中學生的獨立意識相對增強。他們不希望處處被父母約束甚至管制,他們渴望被尊重,被理解,渴望獲得與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但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壓力,而網絡中的虛擬空間則會給他們以相對寬松的環境。這種交友是以網絡為中介,以文字為載體,以虛擬化的交流角色為主體的交友方式,具有平等、自由的特點。在網上妳的社會地位沒有任何作用,不論妳是教授還是學生;不論妳是政壇要人還是平民百姓;妳的發言權是壹樣的。妳的話語是否受歡迎沒有任何地位的光環作用,只是妳的話語本身是否吸引人,妳的話題是否有人感興趣。這種特點使得中學生可以在網上宣泄自己內心真實的快樂、煩惱、孤獨、痛苦。壹般來說不用擔心會帶來什麽懲罰。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扮演壹個滿意的角色,真實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過上網制造出的虛擬來彌補。
2、排遣內心的孤獨與困惑
“把妳的煩惱向別人傾訴,妳的煩惱就會減半”,這似乎是壹個行之有效的自我減壓的辦法。成長過程難免伴隨壹些煩惱,生活上的或是學習上的,但是在家中缺少同齡兄妹之間的溝通,想與父母交流,眼見他們繁忙的身影或是心不在焉的應答,又是欲言又止。饑渴困惑的心靈在期待中變得失望,也許在父母的心中永遠認為:妳們小孩子能有什麽大事,只不過是少年強作愁滋味罷了。壹些寄宿在老師家裏的學生,更是缺乏情感的交流。久而久之,許多中學生有了煩惱也不願意向老師和家長訴說。於是他們就選擇了網絡世界,因為大家可以不公開自己的真實姓名和地址,所以不必擔心對方會泄露自己的小秘密,思想上不會有什麽負擔,想說什麽就說什麽,既不用擔心被別人說成少年老成也不用被別人取笑壹無所知。實際上,許多中學生選擇網上交友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網絡的隱匿性。因為在網上人們可以毫無顧忌地傾訴自己內心深處的隱秘和痛苦,可以說,匿名性正是其獨到之處——交友的人只需公開信箱地址,不必露面,對許多人來說,這是最好的選擇。至於對方是否真正理解,那倒是次要的事,因為訴說本身就是壹種很好的發泄和放松。
3、了解、結交異性朋友。
中學生處於特殊的性生理發育成熟期,異性的親近期是隨著性生理的發育與成熟而到來的。這個時期的中學生對異性同學有明顯的好奇感和親近感,觀念上早已不再局限於男女授受不親的教條,喜歡與異性壹起活動,希望得到異性同學的註意和好感。這種男女學生之間相互吸引、相互傾慕的情愫實屬正常。但大多數家長和教師常常忽視這個問題,並不是因為它微不足道,而是他們覺得它是壹個不應該討論,至少不應該“過早”討論的問題。當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或學生已經情竇初開時,很多家長和教師或者只是在心裏暗暗著急,或者旁敲側擊地去勸阻,或者不由分說地去制止,卻很少與中學生開誠布公地去溝通,更不會為他們提供指導。中學生們想通過與異性以“網友”的形式交往,來滿足青春期對異性的好奇。許多中學生在網上交的“網友”大都是異性。網絡世界是個情感“避風港”,通過與網上的異性朋友聊天交流,可以了解異性的內心情感世界,感受到異性的體貼的理解,同時可以釋放和緩解自己壓抑的情感。這整個過程比較秘密,不會招致老師的家長的過問,也不必擔心自己被同學劃分為“異類”。
4、尋求理想中的友情
由於學習競爭壓力的增大,好多中學生都感嘆他們之間的友情越來越淡薄。有些學生為了使同學相信他成績優秀是天生的,每天在班裏津津有味說著各種電視劇的情節,事實上他是從電視周報上背下來的。也有些學生有了好的學習資料,時時嚴加保管,生怕被同學分享。有些中學生由於受到家長過分的關註疼愛而顯得孤僻、自傲,對身邊的同學看不慣,也有些學生因自己愛好興趣與他人合不來,便把友情寄托於“網友”身上,希望在網上能找到純真的友誼。有壹個喜歡文學的中學生在網上結交了壹些文學愛好者網友,他們每周都要搞壹次“沙龍聚會”,大家暢談自己的寫作感受以及對某些文學作品的看法。他們不僅找到了誌趣相同的知音,而且也找到了讓他們憧憬的“網絡友情”。
5、體驗身份虛幻感
現代的中學生時常會喊“累”,這種“心累”的感覺壹方面來自沈重的課業負擔;壹方面來自家長、老師、同學的善意的期望。特別是壹些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必須不斷突破自己現有的成績來維護他在別人心目中的完美的形象,為了當好壹個模範生,他們連壹絲壹毫的心靈釋放都不可以,日久天長就產生了“高處不勝寒”的無奈。而在網上的遊戲中或者聊天中卻可以完全釋放自己,做回人性中的平凡的壹面,也聊聊明星,也侃侃時尚;同時也可嘗試不同的生活,當壹回勇敢的叛逆者。這種虛幻的感覺讓他繃緊的心弦得到了松弛。
不容忽視,交往對於青少年是很重要的,否則他們就無法社會化,無法學會與人打交道。青少年過去的交往主要發生在學校,是壹個嚴格的、可控的過程,可以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網上交往是壹種很新的交往方式,是青少年種種交往方式中最難控制的壹種,由此也易於造成很多負面影響,如上當、受騙等。因此,網上交友應該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都很重視的問題。青少年在交友中必須保持平常心態,把註意力集中到學習和工作中,做到客觀分析,避免沈迷於網絡,難以自拔。面對這類問題,教師與家長既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讓中學生自己在網上任意漫遊而撒手不管。學校和家長都應該關註學生的心理成長,對其進行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