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的精妙之處在於含蓄,在於其濃縮的豐富的背景內容和延伸意義。每個典故都有它的歷史文化根源。我這裏為大家帶來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歡。
典故介紹
五十步笑百步,又稱五十笑百,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壹則寓言。戰國時候,孟子跟梁惠王談話,打了壹個比方,有兩個兵在前線敗下來,壹個退了五十步,另壹個退了壹百步,退了五十步的就譏笑退了壹百步的,說他不中用,其實兩人都是在退卻,只是跑得遠近不同罷了。《五十步笑百步》既表達了孟子主張王道,提倡禮樂,反對霸道,反對戰爭的政治理念,也體現出了孟子巧妙的論辯技巧和高超的論辯水平。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歷史故事來源
梁惠王問孟子:?我對於國家,總算盡心了吧!河內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內的災民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調到河內來。河東荒年的時候,我也同樣設法救災。看看鄰國的君王還沒有像我這樣做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沒有大量逃跑,我國的百姓也沒有明顯的增加,這是什麽道理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戰場上,戰鼓壹響,雙方的士兵就刀對刀、槍對槍地打起來。打敗的壹方,丟棄兵甲,拖著刀槍,趕緊逃 命。有壹個人逃了壹百步,另壹個人逃了五十步。這時候,如果那個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個逃了壹百步的膽小怕死,妳說對不對?
梁惠王說:?當然不對。他只不過沒有逃到壹百步罷了,但同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怎麽能夠希望妳的百姓會比鄰國的多呢?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壹百步,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壹樣的?都是逃跑。梁惠王盡管給了百姓壹點小恩小惠,但他發動戰爭,欺壓黎民,在壓榨人民這點上,跟別國的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則寓言中提煉出來的。
五十步笑百步寓意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壹百步,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壹樣的?都是逃跑。梁惠王盡管給了百姓壹點小恩小惠,但他發動戰爭,欺壓黎民,在壓榨人民這點上,跟別國的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則寓言中提煉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