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有點冷,但我們被群眾的熱情所包圍。大家圍坐在村書記家,談論今年的計劃。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眼裏充滿了對生活的期待。(芮林鎮壹邊給我們倒水,壹邊把我們送到大汾3裏坐著。董秀主任充當了我們的翻譯,向他解釋了我們的目的,並送上了溫暖的資料。他離開時,雙手合十,向我們鞠躬。董秀主任說,這是為了感謝妳!
偏激
今天午飯後,我邀請老君山鎮的鎮長和鎮中心學校的校長到我的村官住處,目的是請他們幫忙解決村裏幼兒園搬遷的資金問題。村官邸幼兒園的教室年久失修,已成為危房,嚴重威脅著孩子們的安全。經與村幹部協調,將村黨支部活動室新建的面積約100㎡的混凝土房屋移交給村幼兒園。市長領導了解了具體情況,表示會向上級反映情況,幫助解決。
市長,校長,他們走後。村黨支部黃書記、村委會、副主任走訪了困難戶,* * *走訪了5戶。其中有壹個給我印象最深。戶主是壹位79歲的傈僳族老人,名叫費恒發。兒子早逝,媳婦丟下壹個女兒跟別人跑了。他的妻子去年也去世了。現在只有老人和孫女相依為命。孫女在縣城讀高中,靠嫁到二院的姑姑資助。老人每個月只消費60元的補貼和1000。和老人簡單聊了幾句,留下了聯系方式,告訴老人有什麽需要我們幫忙的就聯系我。目前,像他這樣的孤寡老人在農村非常普遍,無論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非常需要關懷和照顧。
參觀完回到宿舍,心情就不壹樣了。我在想。如何幫助有需要的人解決實際問題?如何讓他們過得更好?能給需要的人更多的幫助。但個人力量畢竟有限,真誠的鼓勵和微薄的資助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困難群眾的困境。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惠農政策日益豐富,社會保障日益完善,農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仍有相當壹部分農民沒有脫貧。要解決他們的貧困,主要靠黨和政府的幫助,靠社會的關心。
提索
3月28日,冒著蒙蒙細雨,我來到花橋鎮藍捷村進行走訪慰問。穿梭於藍捷村的田野,尋找目標戶——貧困戶。壹棟破舊低矮的房子映入眼簾,我立刻走進那棟房子,迎接我的是壹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我向她說明來意,她激動地握著我的手說:“是黨的領導來看望我們了。當制片人真好!”老人找了壹張凳子讓我坐下。我和老人聊了聊,得知老人叫藍谷珍。他60歲了,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很多。或許是因為家庭條件艱苦,過度勞累。藍谷珍的丈夫在1985因病去世。她獨自帶著兩個兒子和壹個女兒生活,還要照顧95歲的母親。她家裏只有壹畝糧田,現在兒子在外面打工。因為家庭困難,大兒媳婚後壹直不願意把戶口從貴州轉到武穴,二兒子至今單身。現在她的願望是增加家庭收入,解決家庭困難的現狀,讓二兒子早日結婚。聽了藍谷珍老人的介紹,我告訴她,現在妳的兩個兒子都成年了,家庭條件會越來越好的。妳們應該壹起努力改變這個家庭的現狀。我會和村裏商量,盡力幫助妳。走的時候拿出200塊錢塞到老人手裏,說我們也是靠工資生活的。這筆錢不足以表達我們的願望。老人什麽都不肯拿,但在我的再三勸說下,他還是收下了,並不停地說著感激的話,說:“在* * * *產生黨員真好,自己拿工資養活我們真的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