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張家界的資料

張家界的資料

/view/19051.htm

張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蠻”壹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壹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即今蔣家坪鄉太平村)。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 年),嵩梁縣被命名為天門山,設置了天門郡,至兩普、南北朝,均屬天門郡溇中、臨澧縣。1369年明朝設置大庸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設永定縣。

1949年解放後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至1988年底,大庸、桑植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所管轄。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組建省轄地級市大庸市。1994年4月,地級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爾而得名。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去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沈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裏,南北最寬96公裏。全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裏,占全省面積的 4.5%。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巖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巖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後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 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 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 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 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巖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 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壹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面積達369平方公裏,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巖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壹體,藏賂、橋、洞、湖、瀑於壹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藥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用地面積1012畝,占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壹。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凈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國際度假區。

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 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幹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

張家界市區海拔183米,景區平均海拔1000米,由於此差異,晝夜溫差可達10℃

在張家界市內,分布著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達70多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50%弱。少數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口較多,其次是白族、苗族和回族。此外。還有少數滿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

張家界有“森林城市”之稱

春季(3/5月) 氣溫:5.8℃,11.4℃,16.1℃ 春天妖冶而如笑-灌花、踏青

夏季(5/8月) 氣溫:19.7℃,23.3℃,22.2℃夏天蒼翠而如滴-避暑、漂流

秋季(9/12月)氣溫:17.9℃,13.9℃,8.7℃ 秋天明凈而如洗-賞果、登高

冬季(12/2月)氣溫:3.4℃,0.7℃,1.3℃ 冬天素潔而如睡-賞雪、尋梅

久聞湖南省張家界、天子山、索溪峪、楊家界四大景區,其美景美名早已蜚聲海內外。而今,同樣位於武陵源內的另壹處風光奇美的景區———袁家界,又展現在世人面前。近日,有幸親眼目睹了這處石奇峰秀、壁險峽幽的人間仙境。

袁家界地處張家界和天子山之間,海拔1000余米,四周陡壁懸巖,矗立在武陵山區之中,恰似平地突起高臺,巍為壯觀。可是,從山腳到袁家界我只花了兩分鐘!不要誤以為我擁有“飛毛腿”,其實是乘坐了百龍觀光天梯。談到百龍天梯,可以說是自然景觀與人造奇跡的完美結合。

百龍天梯地處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內的水繞四門風景區。以“世界上最高的全暴露戶外電梯”、“世界最高的雙層觀光電梯”、“世界上載重量最大、速度最快的客運電梯”三項桂冠獨步世界。百龍天梯氣勢宏大,垂直高差335米、運行高度326米,主體由154米山體豎井和172米貼山鋼結構構成,采用三臺雙層全暴露觀光電梯並列分體運行,成功地連接了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金鞭溪、水繞四門和袁家界天下第壹橋、烏龍寨、天子山等黃金景點,成為景區內重要的旅遊觀光交通設施,大大縮短了原本四個多小時的登山路。人隨梯動,梯隨山行,視野愈加開闊,藍天白雲,奇峰仙霧,令人激情滿懷。不到兩分鐘,袁家界的秀美風光便展現在眼前。

東行約800米,有壹小路蜿蜒南伸至兀巖頂平臺。置身平臺左右環顧、萬千景象盡收眼底。壹座座巖峰石柱,形態奇異,妙不堪言。正巧趕上雨後天晴的大好時機,只見時有輕雲淡霧於群峰間飄浮繚繞,但見山移峰潛,好似瓊樓玉閣,時隱時現,壹時覺得神魂癡迷,不知身居何處。終於明白此處為何故有“迷魂臺”之譽了。嘗試著站在“迷魂臺”的絕巖峭壁之上,宛如“人在壁上走,雲在腳下飄”。

這還不是最絕美的風景,沿峭壁頂部邊緣遨遊,只見壹天然石橋淩空飛架兩峰之巔,氣勢磅礴,奇偉絕倫,這便是與夫妻巖並稱“張家界雙絕”的“天下第壹橋”。天下第壹橋系壹天然石橋,處砂刀溝遊覽線壹帶,屬張家界精華景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壹塊寬僅3米、厚約5米的天然石板,懸空鑲嵌在兩座山峰之間,把東西兩峰巧妙連接起來。橋長20米,跨度約50米,相對高度近400米,是張家界最高的石橋,因高度、跨度和驚險均為天下罕見,故稱“天下第壹橋”。橋上蒼松挺拔,橋下雲霧蕩漾,萬丈深淵。四周懸崖絕壁,水滴飛濺。踏上橋面,不禁有淩空禦風之感。手扶鐵欄桿,仰視,青峰飄渺於雲靄繚繞之中;俯瞰,奇峰如筍群,巖壑深谷中陣陣煙嵐泛起,散而復聚。天下第壹橋還掛了許多癡情男女的同心鎖。

登上旁邊更高處的望橋臺,只見蒼松掩映下,壹抹泉水從200多米高的崖頂飄然而下,仿佛壹匹白色長練自天而降。飛瀑下臨深潭,綠水泱泱,水霧漫漫,橋懸絕壁,雄奇險峻,觸目驚心。真不愧這“天懸白練”之名。

在袁家界中坪與下坪交接處,還有壹藏而不露的景觀曰:“後花園”。遊人在崖間翠竹叢林中向下穿行,突然被壹面石壁擋住。正疑無路,卻見絕壁拐彎處,洞開壹若滿月狀白石,穿門而過,眼前突現數十座奇峰參差聳立於墨綠深澗之中。翠谷之中,石峰攢簇,澗水縈回,古木參天,寒雲鋪地,登高俯瞰,似天然盆景,石峰成百上千,高入雲,矮臥地,大起大落,相映生輝。

在袁家界,既有石叢小澗、銀瀑高瀉,又有竹林繁茂、蒼松垂壁。由於水豐林密,空氣極為清新。最新測定顯示,袁家界森林覆蓋率高達98%以上,空氣中的含塵量和含菌量特別少,而含氧量很高,某些地段負離子數達到近5萬個,比通常環境高出500倍左右,儼然是壹個巨大的“天然氧吧”,非常適宜休閑養生。

即將結束這次遊覽之際,導遊告訴我,由於地勢險要,過去袁家界周邊交通極為不便,因此長期鮮為人知。近年來,隨著世界最高的百龍觀光電梯的建成開通,解決了多年困擾景區的交通瓶頸問題,袁家界景區才得以深度開發。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變為萬眾矚目的旅遊勝地,有張家界“後花園”之稱的神奇美景也得以從幕後走到臺前。

張家界由來的傳說

張家界早先並不叫張家界,叫青巖山。那時,張家界上也沒有姓張的人家。為什麽後來又叫它張家界呢?這還得從漢留侯張良說起。

相傳,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濫殺功臣,留侯張良為保 留性命,便辭官隱匿江湖,沿著赤松子的足跡,來到上古時代舜帝流放兜歡的地方,又輾轉登上了青巖山。從此,他就在這 裏隱居下來,修仙學道,並留下了壹脈張氏子孫。為了保護青巖山風水,張良在青巖山南側植了七棵銀杏樹。這七棵銀杏樹 長得又高又大,象七個巨人守護著青巖山.許多年後,有個叫張萬沖的朝廷官員上青巖山遊玩,看中了青巖山,便以這七棵銀杏樹為界,在每棵銀杏樹上各刻壹字,刻了“指揮使張萬沖界”七字,霸占了青巖山,害得原來住在青巖山上的張氏後代被迫攜兒帶女遠走他鄉,流離失所。

有壹天,獵戶張家雄進山打獵,看到七棵銀杏樹都在流著黃水,如淚人壹般。張家雄十分驚奇,後來看到樹身上的“指揮使張萬沖界”七個大字,才恍然大悟,頓時火冒七丈,拔刀將“萬沖”二字改為“家雄”。

張家雄的舉動惹惱了張萬沖,他調來三百親兵圍住青巖山,要捉拿張家雄,並把原來住在山寨的居民趕到銀杏樹下,聲稱如果捉不到張家雄,就要拿七個童子的血染紅那七個大字。危急時刻,已成仙的張良出現,施法從銀杏樹幹上噴出七股桶大的水,剎時狂濤巨浪把張萬沖和他的三百兵馬壹齊卷到金鞭溪去了。然後,張良又將手中的拂塵向七棵銀杏樹壹指,樹上立刻就出現了“人間仙境張家界”七個大字,後人因此山是張良仙人賜名,從此就把青巖山叫做“張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