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誌之真不真耳!
(真心立誌讀書的人不在乎身處何種環境)
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余偶談”壹則,此三事未嘗壹日間斷......諸弟每人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
(養成良好的習慣,並堅持下去)
蓋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標榜以盜虛名,是大損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損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
(結交益友,能匡正自己的不足之處)
蓋士人讀書,第壹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
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壹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壹不可。
(有誌氣的人,不會甘為下流;有見識的人明白學無止境,不會因為壹點小成就自我滿足;有恒心的人不管做什麽事都會成功,有誌、有識、有恒,這三者缺壹不可)
讀書不二壹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
(壹次只讀壹本書)
為人子者,若是父母見的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及我,這便是不孝;若使族黨稱道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如我,這便是不弟。何也?蓋使父母心中有賢愚之分,使族黨口中有賢愚之分,則必其平日有討好底意思,暗用機計,使自己有好名聲,而使其兄弟得壞名聲,必其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兄弟之間,有錯互糾,謙和互助,彼此互諒,不爭長短,少生嫌隙。)
讀經有壹耐字訣。壹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
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壹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壹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壹事,則恍如親其事。
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讀歷史書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設身處地,不必記住所有人,只要記住壹個人,就好像在這個人身邊壹樣;不必記住所有事,只要記住壹件事,就好像自己親自經歷了這件事壹樣。)
兄弟和,則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
家人天親之地,亦有時須委曲以行之者。
(即使是家人之間有時也需要委婉行事)
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途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炫彼奪,則大不可。
(不管是求師交友都需要專壹)
而年老者,今不略為佽助,則他日不知何如。自孫入都後,入彭滿舅曾祖、彭王姑母、歐陽嶽祖母、江通十舅,已死數人矣。再過數年,則意中所欲饋贈之人,正不保何若矣!家中之債,金雖不還,後尚可還;贈人之舉,今若不為,後必悔之。
(幫人要及時,行孝要趁早,現在不去做,壹旦想要饋贈的人故去,就沒機會了,徒留悔恨)
大抵第壹要除驕傲氣習,中無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壞事。
(肚子裏沒存貨還夜郎自大,這樣最壞事)
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雖極忙,亦須了本日功課,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
(今日事今日畢,做學問要有恒心,即使是非常忙也要完成當天的功課,不因為昨日沒做而今天補做,不因為明天有事而在今天提前做好)
我家即為鄉紳,萬不可入署說公事,致為官長所鄙薄。即本家有事,情願吃虧,萬不可與人構訟,令官長疑為倚勢淩人,伏乞慈鑒。
(越是官宦人家,越要低調行事,不落話柄)
總之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欽,到處人皆敬重。
(不貪戀財物,不失信與人,不自以為是,做到以上三者,自然就會得到人人敬重)
吾細思凡天下宦官之家,多只壹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壹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勤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勤儉孝悌之家,可以綿延十代八代,壹家如此,壹國亦是。)
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自然隨之。
(怨天尤人,只會招來天怒人憤)
家中兄弟子侄,總宜以勤敬二字為法。壹家能勤能敬,雖亂世亦有興旺氣象;壹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
(只要做到勤奮恭敬,即使是亂世之中也能使家業興旺)
諸弟在家,總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侄最易流於驕,流於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萬望諸弟刻刻留心,勿使後輩近於此二字,至要至要。
出茲大亂未平之際,惟當藏身匿跡,不可少露圭角於外,至要至要!
每日至少亦須看二十頁,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看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壹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用紳士不比用官,彼本無任事之責,又有避嫌之念,誰肯挺身出力以急公者?貴在獎之以好言,優之以廩給,見壹善者則痛譽之,見壹不善者則渾藏而不露壹字,久久善者勸,而不善者亦潛移而默轉矣。
(用人之道,因人而異,根據對方所處位置選用合適的方式)
凡軍氣宜聚不宜散,宜憂危不宜悅豫,人多則悅豫,而氣漸散矣。營雖多而可恃者惟在壹二營;人雖多而可恃者惟在壹二人。如木然,根好、株好而後枝葉有所托;如屋然,柱好、梁好而後椽瓦有所麗。
凡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趨於誠矣。
凡人作壹事,便須全副精神註在此壹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壹無所成。
身體雖弱,卻不宜過於愛惜。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若存壹愛惜精神的意思,將前將卻,奄奄無氣,決難成事。
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
凡傲之淩物,不必定以言語加人,有以神氣淩之者矣,有以面色淩之者矣。
少勞而老逸猶可,少甘而老苦則難矣。
每有得意之時,即有失意之事相隨而至。
改葬先人之事,須將求富求貴之念消除凈盡,但求免水、蟻以安先靈,免兇煞以安後嗣而已;若存壹絲求富求貴執念,必為造物鬼神所忌。以吾所見所聞,凡已發之家,未有續尋得大地者。
吾閱歷極久,但囑家中老幼不輕服藥,尤不輕服克伐之藥,即是善於養生之道。
養生之法,約有五事,壹越眠食有恒,二曰懲忿,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
惟柔可以制剛狠之氣,惟誠可以化頑梗之民。
凡國之強,必須多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
凡遇此等事,只可說打雜人役失火,固不可疑會匪之毒謀,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細。若大驚小怪,胡想亂猜,生出多少枝葉,仇家轉得傳播以為快。惟有處處泰然,行所無事。
(遇事不大驚小怪,不胡亂猜疑,雷霆起於側而不驚,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