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如何提高遊客的素質?

如何提高遊客的素質?

旅遊,作為中國的旅遊產業,已經漸漸成為國人休閑消遣的首選方式。而出境旅遊近年趨向大眾化,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成為出境旅遊者。去年,我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3100萬人次。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壹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然而,當旅遊日益為中國贏得巨大商機,並使世界人民逐漸了解中國的時候,中國旅遊者向世界人民展示的並非全是曾讓四海為之傾倒的“禮儀之邦”的“謙謙君子”形象,國內外大小媒體屢屢報道和披露中國旅遊者的不文明行為,中國旅遊者不文明出遊現象逐漸反映出壹個問題,即中國旅遊者素質問題。 在國家旅遊局上月23日公布的“中國公民旅遊不文明行為表現”和“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建議”征集結果中,“亂丟垃圾”“排隊加塞”“大庭廣眾脫鞋脫襪、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糾紛惡語相向”等行為全部榜上有名,而其中隨處拋丟垃圾、隨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廁所不沖水等看似不起眼的舉動卻成為公眾反應最強烈的國內外旅遊不文明行為。 (壹)中國旅遊者旅遊素質淺析。 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中國旅遊者較低下的旅遊素質呢?我作了如下分析。 壹、從主觀方面看,是旅遊者壹方自身的原因,分三個層次:第壹層次,是旅遊者的獵奇心理。旅遊這壹活動產生的根本要素,是旅遊活動發生前的旅遊動機。異國風光、當地的民俗文化、生活模式和制度等作為旅遊資源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促使他們產生到異地旅遊的旅遊需求,從而通過旅遊來滿足需求的動機,這種動機就是壹種獵奇心理,這種心理使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新鮮的文化風俗和文化遺跡充滿好奇,很想與這些新鮮事物進行“親密接觸”。這壹層次對每個旅遊者來說都是壹樣的,屬於基本層次,並沒有涉及到素質低下的問題。第二層次是滿足旅遊需求後產生的放松心理。這是第壹層次的延伸。當旅遊者對新的環境與新的組織漸漸加深認識後,便對陌生環境和人群漸漸消除戒備,產生放松的心理。通常表現為散漫、個人性格顯露、無集體觀念、言行無拘束等。中國旅遊者“當眾脫衣”“大聲喧嘩”“加塞”等行為,就是這種心理的外在表現。這種放松心理所涉及的不僅是旅遊者心理,還有中國的社會文明發展歷史,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這個層次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人公***道德的缺乏。從根本上說,中國長期的貧窮和資源短缺,客觀上造成了國人“爭搶”的行為方式,以及只顧自己不顧及他人的行為習慣。回顧中國歷史,在世界民族之中稱霸了上千年後,突然被西方人壹下打垮,造成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嚴重喪失。直至中華人民***和國成立,這種民族自信也不能完全建立,中國人長期迫於生計無暇理會自身行為對外界的影響,只有解決溫飽才是大事。所以“不講衛生”“搶占”也就有了理由,自己的吃飯問題難道不比禮數重要?直至今天中國人彼此見面還會問“吃了沒”也許就來源於此。另外又由於饑餓和貧窮,使中國人的活動壹直處於集體之中,集體勞作,集體用餐,在集體中不會有拘束,於是“大聲喧嘩”“不禮貌”等行為就自然不會受到譴責。正因為這些歷史原因,造成整個中國社會公***道德的相對缺乏。中國旅遊者自身並沒有意識到自身行為與公***道德的偏差,更沒有意識到人們對他的評價將威脅到自我認可及發展,甚至整個民族的發展的需要,從而在出境旅遊的過程中,沒有註意到這些行為是公***道德缺乏的表現。這些行為在國內是常見的,公眾雖然不贊同但卻無人阻止,於是這種行為便被社會默認為“可以做的”“不會受到責備的”。因此這就形成壹種全民的素質,放在國內,沒有低下不低下可言;但在外國特別是壹些發達國家,這些行為是道德不容許甚至是法律嚴緊的,是素質低下的表現。因此中國旅遊者才會給國際人民留下了壞印象。中國旅遊者把中國的行為方式帶到文明高度發達的別國去,才會使“素質低下”這個問題突現出來。因此第二層次的旅遊放松心理,或者說是公***道德的缺乏,是造成中國旅遊者素質低下的根本原因。 二、從客觀方面看,“素質”的高低標準,本身就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其制定的判斷標準多是從本國文化、風俗習慣以及自身文明的進程上考慮。因此,認為中國旅遊者素質低下,壹部分原因是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這本身也不涉及素質高低的問題。如中國人用筷子就不能說是不衛生的表現。另壹部分原因,中國的“文明化”在客觀上的確比歐美國家晚了幾十年,長期落後導致文明進程緩慢,國人素質自然會落後於發達國家,這是無可厚非的。另外,旅遊目的地的環境、管理、規劃等部門的職能施行及工作缺陷,是造成遊客產生不文明行為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中國旅遊者素質。 今年8月8號,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遊局制定了“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行動計劃”,經中國文明委員會批準,計劃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展開。計劃的實施,表明提升中國旅遊者素質已經進入政治範疇,中國文明化進程向前邁進了壹步。我認為,要提高中國旅遊者素質,做到以下兩點非常必要: 壹、提升公民旅遊文明素質,就要普及公民旅遊素質教育。要普及公民旅遊文明素質教育,首先就要全面展開社會公德教育。其次,有必要在中小學中普及旅遊文明教育。因為壹個人的文明行為習慣與他在青少年時期所收的教育與環境密不可分,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旅遊文明教育尤為重要。因此旅遊有關部門與教育部門應進行研究協調,將旅遊文明作為重要教學內容劃入中小學課本。在如今普及素質教育的同時,教育機構與教育施行者在組織學生旅遊、參觀等素質教育活動過程中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旅遊文明教育,有利於文明旅遊的全民推廣。

二、中國公民赴境外旅遊前簽定《文明旅遊承諾書》,向自己和旅遊目的地許下文明承諾。

簽定《文明旅遊承諾書》,讓遊客通過《文明旅遊承諾書》中的條款了解哪些行為屬於不文明的行為,以至在旅遊過程不自覺地自律,久而久之將形成壹種習慣,這樣文明形象才能慢慢突顯。 (三)結語。 當然,旅遊文明素質並不能壹下就可以提升,它和壹個人的教養程度、文明程度、文化程度,還有社會公德意識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要提升國民的旅遊素質,關鍵是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這就要求政府及有關部門結合各方面條件建立及健全教育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以及督查考核機制。比如,旅遊部門要建立包括行前培訓、行中督促、行後總結等在內的壹系列公民旅遊文明教育制度;旅行社要建立導遊和領隊全程文明教育責任制。作為公民個人來說,應從自身上規範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自覺遵守文明公約,這樣不僅能為自己創造壹個良好的旅遊環境,更重要的是能樹立起自身形象,中國才不愧於“禮儀之邦”之謂,中國人的國際形象才會高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