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譯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妳知道,怎麽能說沒人知道呢?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4.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壹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5.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6.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8.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弟子規》譯文只要是人,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奉,皆須相親相愛。同是天地所生萬物滋長的,應該不分妳我,互助合作,才能維持這個***生***榮的生命***同體。
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誌》譯:對任何壹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壹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10.千羊之皮,不如壹狐之腋。
11.智者千慮,必有壹失;愚者千慮,必有壹得。
12.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三國曹操短歌行)
1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14.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譯文孔子說:“幹不義的事得到了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猶如浮雲壹樣。”
1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16.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17.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18.時窮節乃見,壹壹垂丹青。——宋·文天祥
19.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20.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尚書》譯:懂得道理並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
40句經典的國學語句(篇二)2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譯文天體運行,剛健有力,君子處世,應像天壹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
22.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2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24.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譯文常用來表示記取過往的經驗教訓,以作為後來行事的借鑒。
25.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譯文孔子說:“誌士仁人,不能為求生而損害仁德,只能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
2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譯文君子交友講究誌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壹樣淡。小人以利為先,他們交友往往親密狎昵,他們的交情就象醇酒壹樣甘甜,卻不講道義。
27.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壹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28.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弟子規》譯文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壹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29.言必信 ,行必果。——《論語》譯:說了的話,壹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幹的事,就壹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30.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壹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壹樣。
32.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壹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33.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譯文走失了羊,趕緊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失誤要後及時補救。
34.61.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譯文:先出擊就能制服敵人,隨後應戰只會被控制。
35.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莊子》譯:有技巧的人勞累,聰明的人憂慮,沒有本事的人沒有追求。
36.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譯:逆境能使人的意誌得到磨煉,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於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後。
3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譯:不把半步、壹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裏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38.72.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為其首。——《隋書·文帝紀》譯文:君子在社會上立足成名,盡管需要修養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誠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3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40.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史記留侯世家)
國學經典語句1、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4、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孝經。天子章》
5、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
6、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啟信;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格言連璧》
7、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 《戰國策》
8、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9、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1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11、不積跬(kuǐ)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1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1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後漢書》
15、管中窺豹,時見壹斑。 ——《晉書》
16、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戰國策》
17、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18、魚離水則鱗枯,心離書則神索。
19、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
2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
2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
22、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
23、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
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25、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誌》
26、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27、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
28、智者千慮,必有壹失;愚者千慮,必有壹得。——《史記》
2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3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3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3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3、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34、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
3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36、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7、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38、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宋朱熹讀書之要》
3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40、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論語子罕》
41、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4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43、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
44、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
45、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47、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48、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49、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5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5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2、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53、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者,必不誇學。——《格言連璧》
54、見侮而不鬥,辱也。
55、多行不義必自斃。
56、行成於思,毀於隨。——唐·韓愈《進學解》
57、哀哀父母,生我劬(qú ,過分勞苦)勞。
5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選自韓愈《師說》
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60、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61、壹年之計在於春,壹日之計在於寅,壹家之計在於和,壹生之計在於勤。
6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63、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壹室乎?
6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
6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
66、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6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68、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6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7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71、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72、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73、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風相鼠》
7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7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76、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77、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孔子家語·六本》
7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79、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
80、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8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82、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
83、滿招損,謙受益。 —— 《尚書》
84、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8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86、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三國誌》
8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88、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史記留侯世家》
8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9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91、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弟子規》
9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誌》
93、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詩經》
9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95、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96、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97、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9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99、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
10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10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論語》
102、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
103、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104、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10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106、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史記陳涉世家》
107、報國之心,死而後已。
10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109、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11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40句申論常用國學經典句子40句申論常用國學經典句子篇壹
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壹樣啊:有了過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2.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模作樣,這樣的人很少有仁義之心。”
4.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誌也。——三國·曹植《求自誠表》譯:憂慮國家大事忘記小家庭,為拯救國家危難而捐軀獻身,這都是忠臣的誌向。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譯:三個人在壹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譯文玉石若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
7.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8.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譯: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壹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壹樣。
10.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11.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12.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南史》譯: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質留給後代子孫,不也是很厚重的壹筆財富嗎?
1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同完成任務。
14.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15.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答賓戲》譯文不可以騙取功名,不應該虛假名聲。
16.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警世通言》譯:盡管妳是壹個強者,可是壹定還有比妳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17.滿招損,謙受益。
18.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9.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譯文孔子說:“君子端莊而不爭執,會群而不拉幫結夥。”
20.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譯: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40句申論常用國學經典句子篇二21.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壹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22.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譯文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時也尊敬別人的父母和老人;愛護自己的幼小兒女,同時也愛護別人的幼小兒女。
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譯文天體運行,剛健有力,君子處世,應像天壹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
25.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26.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譯文水既能托載著船前進,也能使船傾覆。這句話深刻地指出,凡事都具有兩重性,好的事情如不加以適當引導就會造成壞的結果,壞的事情如經合理疏導則可以引出好的結果。
27.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8.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則為大。
29.智者千慮,必有壹失;愚者千慮,必有壹得。《史記》譯文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壹定會出現個別錯誤。平凡的人在許多次考慮中,也會有壹次是正確的。
30.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1.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32.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3.學不可以已。——《荀子》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34.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譯文接受了別人的禮品而不思回報,是失禮的行為。禮,原是禮節禮貌。現在人們通常指禮物。
35.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壹起相互謀事。”
36.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三國誌》譯文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3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年輕時,血氣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爭鬥。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弱,要戒貪得。”
38.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蔔居)
39.人壹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譯:人家壹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壹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壹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40.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誌》譯文有誌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誌。英雄到了晚年,壯誌雄心並不衰減。
國學經典句子及解釋 (精選40句)國學經典句子及解釋(篇壹)
1.59.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譯文:(人生壹世,無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2.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棄者不可有為也。——《孟子》譯: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滿招損,謙受益。
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6.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誌》譯:對任何壹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壹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7.千羊之皮,不如壹狐之腋。
8.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論語·子罕》
9.差之毫厘,謬以千裏。《禮記》譯文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比喻做事須謹慎,不能出壹點點差錯。
10.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1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譯文不論做什麽事,事先有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12.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商君書》譯文行動遲疑不決辦不成事,做事猶豫不能成功。
13.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譯文仁慈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仁”的壹面;智慧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智”的壹面。
14.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1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譯文孔子說:“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著做,自己身行不正,雖然發號施令,在下者也不會服從。”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17.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18.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壹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裏自由遨遊。
19.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20.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國學經典句子及解釋(篇二)21.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22.得不為喜,去不為恨。
23.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2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譯文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25.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26.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
27.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三國誌》譯文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8.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2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3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譯:見到有人在某壹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壹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譯文玉石若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
32.良言壹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譯:壹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譯:富貴不能擾亂他的心意,貧賤不能改變他的節操,威武不能屈服他的 意誌,這就叫大丈夫。
34.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35.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弟子規》譯文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晰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36.68.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譯文: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37.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現能《弟子規》譯文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45、不可以誇耀自己的才能。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弟子規》
38.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3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