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脊子六獸是什麽?
“五脊子六獸”(音wújīziliùshòu,壹部分濟南人常將“脊”讀成“拘”音),多用來形容抓耳撓腮、手腳無措、無可奈何、神不守舍、張狂炫耀、心煩意亂的樣子。如:“妳看他,將(剛)掙了倆錢兒,就燒得五脊子六獸咧。”“壹天到晚沒事兒幹,閑得他五脊子六獸的。” 那麽,這“五脊子六獸”到底是什麽東西呢? 據考證,所謂“五脊子六獸”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壹種裝飾,多用於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中國的古建築物是由壹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統稱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有六種人造的獸(正脊兩端各壹),合稱“五脊六獸”。正脊的兩端是龍吻。垂脊上的五種獸分別是:狻猊、鬥牛、獬豸、鳳、押魚,這五種獸合稱為“螭吻”。明朝楊慎在著述中有記載:“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傳說龍生九子,螭吻是其次子。除了起到壹般的裝飾作用和體現高貴外,“六獸”還有壹個特別的用處,就是保護房屋。原來古建築均為木結構,在房頂兩坡瓦壟交會點安裝上“六獸”,對房頂起到了嚴密封固作用,能夠防止雨水滲漏。 北宋大臣呂蒙正曾寫過壹首諷刺“五脊六獸”的詩,曰:“獸頭本是壹團泥,做盡辛勤人不知。如今擡在青雲裏,忘卻當初窯內時。”“六獸”系泥土燒制而成的小飾物,卻被請到皇宮、廟宇頂上,俯視人間,頗有點“平步青雲”的意思。但這些東西在老百姓眼裏卻壹文不值,因此,“螭吻”流傳到民間,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別為:走投無路、趕盡殺絕、跟腚幫搗、順風打旗、坐山觀火。於是,“五脊六獸”後來也就被老百姓用來形容壹種“沒抓沒撓”的心理和面貌。 《金瓶梅》第七十二回:“原來五間大廳, 門蓋造,五脊六獸,重檐滴水,多是菱花 廂。”此處“五脊六獸”還只是用來形容建築式樣的豪華。又見《醒世姻緣傳》:“這五脊六獸的什麽模樣,可是叫親家笑話。”這裏的“五脊六獸”用的是其延伸義,含義已與濟南話中“五脊子六獸”基本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