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三黃五帝裏有女媧嗎?我看有些書上寫女媧是三黃之壹,真的假的?

三黃五帝裏有女媧嗎?我看有些書上寫女媧是三黃之壹,真的假的?

三黃(皇)五帝本紀記載中是有女媧的,女媧為三皇之壹,也為五帝之壹。均為古籍記載,當然也就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不是真實的,而是虛構的故事及神話傳說,那麽官方與學者們幹嘛費盡心思,人力、財力傳承幾千年呢?對他(她)們有什麽好處?有好處?那麽好處是啥呢?名揚千古?還是名揚天下?後世都是傻子嗎?所以啊~,在下認為她就是真實存在的皇王人物,而 歷史 中的古籍本紀,記載中可不是壹本二本古籍記載有女媧的哦,也不是壹朝二朝史官摘抄與撰著才傳承下來的哈,它是經過無數個朝代,無數代先祖,耗盡他們壹生的精歷,甚至生命才辛苦摘抄、修撰、編輯才傳承下來的。憑什麽說她的存在就是壹神話故事與傳說?夏代上至大清朝均記載有女媧的事件,不只是官方而且還有民間。很簡單壹道理,如果說只是傳說或者人們口中念叨的神話,那麽古代史學學者及官方史官以及古代帝王,壹定是吃飽了撐的,沒有事幹,壹代又壹代的編造神話及故事欺騙後世,可能嗎?很顯然是不可能的事,肯定的說,始祖母女媧就是真實存在的皇王。稍微有點腦子的人,是不會被壹些別有用心的人所欺蒙的。因為有點腦子的人他會思考,懂得思考的人懂得考證,懂得考證的人,會查閱所有古籍資料,辨別真偽。壹句話祖先不會比我們這些今人本,在下壹直認為比我們這些今人有智慧得多。有腦子的人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欺蒙拐騙到嗎?肯定是欺蒙不到的。我國的史及經中,絕大多數記載的均是皇王。 歷史 古籍本為事件記載檔案,也為史料,古代政府花費大量的人力、精歷、財力,摘史、修史、撰史,編輯成冊為的就是博後世眼球的嗎?為什麽先祖們要把史記分做兩份呢?壹份標註為紅本,壹份標註為藍本,紅本為檔,藍本史,壹代又壹代的承襲傳承著,就沒有想過,先祖們為什麽會這樣做?到了近代所有的記載均定論為神話故事傳說?誰賦予此類人的權利?豈有此理。

《三皇本紀》中載天皇為伏羲,地皇為女媧,人皇為神農。《三皇本紀》由漢代史學家,號稱太史公的「司馬遷」的後裔孫,唐代史學家,小司馬氏「司馬貞」所補史記。宋代「羅泌」摘撰的《禪通紀》紀載有女媧為女皇氏。西晉史學家、醫學家、時稱書淫的「皇甫謐」所撰著的《帝王代紀》依然有女媧為三皇之壹皇。但唯壹沒有將女媧列為三皇的是宋代史學家「胡宏」所摘撰的《皇王大紀》,「胡宏」將女媧列在了五帝之中。《中三皇紀》紀載有天皇氏,地皇氏。《九頭紀》紀載有泰皇氏,列為三皇之壹,人皇。《禪通紀》還紀載有史皇氏,栢皇氏,中黃氏。《太皞紀》中載有女皇氏。

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壹曰。亦木德王。蓋宓犧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頻木王也。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女媧氏亦風姓也,承庖犧制度。亦蛇身人首。壹號女希,是為女皇。其末有諸侯***工氏,任知刑以強,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載。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

女皇氏媧,雲姓,壹曰女希。虵身牛首,宣發。太昊氏之女弟。出於承匡,生而神靈,亡景亡 ,少佐太昊,禱於神祗,而為女婦,正姓氏、職昏因、通行媒,以重萬民之判,是曰神媒。太昊氏衰,***工為始作亂,振滔洪水,以禍天下:隳天綱、絕地紀、覆中冀。人不堪命,於是女皇氏役其神力,以與***工氏較。滅***工氏,而遷之。然後四極正,冀州寧,地平天成,萬民復生。媧氏乃立,號曰「女皇氏」。

太昊伏羲氏,方牙,壹曰蒼牙,風姓,是為春皇,包羲,亦號天皇、人帝、皇雄氏,蒼精之君也。母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嘗暨叔嫟,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跧之。意有所動,虹且遶之,因孕。十有二歲,以十月四日降神,德亥之應,故謂曰歲。生於仇夷,長於起城,龍身牛首,渠肩達掖,山準日角,奯目珠 ,駿毫翁巤,龍唇龜齒。長久尺有壹寸,望之廣,視之專。繼天出震,聰明睿智,蓋承歲而王以立治紀,而萬世循用之。肇修文教,為百王典以載德。自木,木實麗,東道不可尚,同乎元氣,是偁太昊。得乎中央,別而全宿,而有成因號伏羲,自有句而應世,故又曰有句氏。……乃封泰山禪雲雲,以昭姓考瑞而曾報。在治百六十有四載。落,而女弟 媧立。〔字與包同。〕年百九十有四,葬山陽,都與宛丘,故陳惟太昊之虛。始其父沒,華胥死之,葬覆車之源。厥妃殞洛,是為洛神,代所謂伏妃者。

帝太昊,風姓,成紀人也,母曰華胥,履大人跡,而生太昊。……主四海之內,壹百有壹十年,而魂氣歸於天,體魄降於地,生民追思,其徳號曰帝太昊。女媧襲據尊位,世傳女媧者,帝女弟也,循帝之跡,無所革造,始制笙簧,號曰女帝。

平利縣在陜西省南部,東鄰湖北省,南接重慶市。屬安康市。面積 2627 平方千米。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唐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於今老縣街南上廉城分金川縣地始置平利縣,屬金州。武德八年遷治今老縣街。因境內平利川得名。北宋熙寧六年,即公元1073年降為鎮,轄地入西城縣。元祐二年,即公元1087年復置,屬金州。元朝省。

明朝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於今石牛河口復置。初屬大寧州,五年遷女媧山西之灌河口(今後灣附近)改屬金州,萬歷十壹年,紀公元1583年屬興安州。清朝乾隆四十七年,即1782年屬興安府。清朝嘉慶七年,即1802年縣治自灌河口移至白土關即今址。民國三年,即公元1914年屬漢中道,1928年直屬陜西省。中華人民***和國元年,即公元1949年屬安康分區,1950年屬安康專區。1969年屬安康地區,2000年屬安康市。地處大巴山地區。主要河流有壩河、黃洋河、嵐河,均源於縣境。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農產以玉米、小麥、稻、薯類為主。林業土特產豐富,盛產生漆、茶葉、桑蠶、黑木耳、苧麻、棕片等,尤以牛王漆馳名;有黨參、黃連、當歸、杜仲、天麻等藥材。工業有電機、水泥、造紙、制茶、化工等廠。漢白公路經此。

據說平利縣女媧廟下有女媧墓,清代時期刻有女皇氏女媧碑,女媧碑在守墓人重建女媧廟時出土。根據古籍記載,始祖母之壹的女媧葬於中皇山。

女媧山是不是古代中皇山,不得而知。另據史籍記載,炎帝神農氏之女,也名為女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