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桃花源記》翻譯

《桃花源記》翻譯

壹、翻譯

(1)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有壹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壹片桃花林,緊靠著兩岸生長有幾百步。其中沒有其他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漁人感到很驚奇。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2)林子的盡頭是溪流的源頭,於是出現了壹座小山,山上有壹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漁人於是離開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很狹窄,僅容壹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

(3)這裏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到。在那裏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

(4)桃花源裏的人見到漁人,大吃壹驚,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的問題,有人便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壹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5)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著自己的妻子兒女及鄉鄰們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6)桃花源裏的人問現在是什麽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壹壹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村中的人都感嘆惋惜。

(7)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漁人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以後,告辭離開了。這裏的人對漁人說:“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8)漁人離開桃花源以後,找到了他的船,順著從前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拜見了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9)南陽人劉子驥,是誌向高潔的隱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人訪求桃花源了。

二、作者

(1)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2)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壹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壹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三、出處

(1)《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壹,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壹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

(2)作品以虛構的方式,描繪了壹幅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勞動、平等自由,道德淳樸、寧靜和睦的社會生活圖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3)這個理想中的美好社會,與當時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表現出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同時在壹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四、賞析

(1)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2)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壹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裏,壹切都是那麽單純,那麽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壹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

(3)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麽平和,那麽誠懇。造成這壹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壹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壹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

(4)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5)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壹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